香港小童群益會一直本著「培育新一代 攜手創未來」的宗旨,為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多元化的專業服務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並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及其福祉的保護。針對現時的社會狀況,本會現提出以下多項與兒童及青少年福祉相關的建議供政府考慮,希望政府的施政更能滿足兒童及家庭的需要。
1. 改善數碼鴻溝,提供平等學習機會
1.1. 加強基層兒童的網上學習支援
突如其來的疫情促使學校短時間內推動大規模網上學習,本會憂慮疫情令學生之間的數碼鴻溝進一步擴大。本會在今年2至3月期間進行了一項「兒童及家長在停課期間的狀況調查」及5月跟進個案訪問及前線服務經驗,基層家庭主要面對三大困難:(1) 欠缺合適的電腦設備及網絡連線;(2) 欠缺有關硬件及軟件的技術支援;(3) 缺乏與網上學習相關的知識及信心。而6至7月本會參與由香港大學的一項「數碼素養 360」的研究結果顯示,同樣反映基層兒童在網上學習上明顯遇到較多困難,不僅缺乏能夠有足夠頻寬上網的大屏幕設備,而且平均數碼能力亦較低,未能全面受惠於電子教學。
本會期望政府必須提出具體政策措施:1) 為基層家庭兒童提供電腦設備及上網服務,以支援學童在家上線網絡及適當器材,納入成為標準;2) 資助社會服務機構,參考2009年重啟「上網學習支援計劃」 (計劃已於2018年8月31日結束),由社會服務機構設立社區為本的電子學習資源中心,提供在家、社區的技術支援,確保有需要的基層學童,包括特別需要的基層不被分隔,無縫學習; 3)加強為基層及綜援家長的支援及培訓,以令他們更接納及配合學生在家網上學習,使家長成為在家學習的支援者,裝備他們發展應有的「數碼能力及技巧」; 4) 長遠而言,政府需制定提升學生數碼能力及素養的策略,包括增加教師就數碼教學上的培訓、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讓家長配合學校電子教學、積極鼓勵學校推行電子學習,放寬對借出裝置予有需要學生的限制、在家庭空間環境可行下為所有學生配備需要及足夠的大屏幕設備。
1.2. 提供資源培育基層兒童及青少年發展多元學習的機會
面對社會及教育政策的提倡學生的「多元學習及發展」,基層學童一直也因為資源有限而未能夠有合理的機會發展個人的潛能及培育非學術的能力,包括藝術及體育。多年不少團體也反映基層學童在參與課外活動上獲得的資源不足。政府除了為基層兒童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之外,本會認為協助兒童建立興趣、愛好,正向的生活習慣同樣重要。本會建議政府為貧窮家庭兒童發放「學習券」,為基層學童提供一定數額的學習津貼,以參與發展興趣/藝術/運動等培育課程,鼓勵基層兒童涉獵不同活動,以助他們發展潛能,加強貧窮兒童的個人資本及達至全人發展。為此,政府亦可以增撥資源在租用場地及設施上,包括增加體育用地、為基層家庭提供優惠價錢去報名活動及租用康文署、民政署及相關的社區設施,鼓勵基層兒童及青少年培育多元興趣。
2. 鼓勵兒童及青年公民參與
2.1. 增加兒童參與社會事務的渠道
近一年的社會運動引起社會各界的爭議,參與社運的兒童及青少年大增,公民意識增強,然而香港在兒童權利的推動工作仍在起步的階段,兒童及青少年缺乏參與政治及公共事務的機會。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兒童的參與權是四大基本權利之一,兒童應有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為了讓兒童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本會建議政府1) 推動現有兒童參與政府決策過程,參考過往屯門公園兒童遊樂場諮詢兒童的計劃,在「兒童事務委員會」設立諮詢兒童的機制,有關機制不能再只依靠以往以組織架構形式,舉辦「兒童論壇」等只讓被選中的兒童表達意見。2)政府亦應鼓勵地區民政處與各區區議員及社福機構協作,在區議會中邀請兒童參與討論與制定社區政策與事務。長遠而言,本會建議政府宜訂立諮詢兒童意見的恆常機制,確保在制定相關兒童政策及措施時以兒童友好的方式收集兒童聲音,建構理想空間去推動兒童參與,令兒童的意見都獲得考量。
2.2. 積極與青少年對話,推動青少年參與公共及政策制定的策略
青少年在整個社會運動中擔任積極的角色,對政治的訴求比過往踴躍。然面,過去政府希望透過「青年發展委員會」作為主力推動青少年公民參與的手法及策略已經不合時宜。為了化解社會矛盾,本會建議政府以是次社會活動為引子,1) 推動青年的公民參與,積極以不同的形式聆聽及收集青少年聲音,必須考慮建立新的電子資訊溝通平台作為參與的窗口,鼓勵青年人以嶄新的方法向政府表達意見,在「不留名」、「不篩選」、「不帶前設」的前提下進行討論,政府虛心聆聽、回應及接納不同政治立場的意見,重建有效的溝通,為政府全面收集意見、互動討論及制定回應民間訴求的機制。2)加上現時青少年的權力有限,他們的聲音未必得到聆聽,繼而選擇走上街頭表達訴求。政府在推動更全面的青年發展政策時,為了令青年的聲音得以傳入政府,政策更貼近青年的訴求,本會建議政府為青少年充權,增加邀請青年人參與討論及制定政策的機會,與政府共同制定與自身有關的政策,為社會作出貢獻。
3. 支援弱勢社群 – 貧窮兒童
3.1. 資助基層家庭以渡過經濟難關
受疫情影響,本港經濟受到重創,根據7月政府統計處提供的數據,香港失業率升至6.2%,失業人數超過24萬。截至6月,政府已推出兩輪「防疫抗疫基金」,唯對失業及就業不足的基層家庭的支援尚有不足。雖然政府早前放寬申請綜援門檻,調低入息審查的要求,但綜援是為經濟上無法自給的貧窮人士提供的安全網,無法直接解決到失業人士的困境,加上申請綜援門檻依舊過高,社會對綜援的負面標籤令不少失業人士卻步。本會期望政府盡快推出更全面的扶貧政策,包括:1) 促請政府盡快設立「失業援助金」,補漏拾遺,為失業人士提供適切支援; 2) 與此同時,本會鼓勵政府提供更多短期或長期就業職位,在公營及私營機構內招聘更多中短期的職位,包括低技術工人,特別是疫情期間需求大增的速遞或清潔人員等,令「手停口停」的失業人士及基層家庭渡過是次難關; 3)長遠而言,政府宜提供職業培訓的資助,增加低技術工人的就業能力,協助經濟轉型而陷入困境的低收入家庭。
3.2. 加強社區基層醫療服務
過去時有報導基層家庭因經濟問題無法使用在居住鄰近的私家門診服務,只能利用費用相宜的公立醫院急症室服務,甚或只會服用成藥。特別在疫情期間,家長對兒童防疫尤其緊張,子女有任何相關的症狀便會立即就醫。故此,本會建議政府參照現有長者醫療券的計劃,1) 增設每年發放定期金額的「兒童醫療券」,讓學童可以選擇在私家診所及早治療,減免前往公營醫療的急症室或門診,減輕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並由鄰近社區的醫療服務支援基層兒童的醫療需要。2) 本會建議政府亦可透過新設的地區康健中心進行初步的防疫工作,在社區內推動防疫及健康教育,加強社區人士的健康意識。
3.3. 重啟綜援檢討
政府致力為有需要的基層人士提供安全網為重心,綜援金額強調為應付受助人的最基本需要,但政府自1999年進行綜援檢討後,迄今仍未打算重新規劃綜援的制度,而綜援標準金及其他津貼項目(所謂「一籃子」) 自1996年至今未有任何改動,只是按每年的社援物價指數而調整。事實過去多年,與成年人或一般消費項目與兒童日常生活及學習項目的增幅有明顯差別,而且認可基本生活項目與現時香港的生活標準脫節。譬如以前未被認可的「上網費」也要經團體爭取多年後才於自2010-11學年被納入綜援資助項目之一。故此,本會建議政府因應最近的疫情,政府宜1) 短期內提供的短暫性特別津貼,協助基層市民面對疫情困境。長期而言,本會促請政府2) 以「兒童為本」為原則,重新檢視綜援制度,加強兒童及青少年的生活保障,包括定期檢視兒童津貼的標準,重新增設健全兒童的補助金及與兒童成長有關的特別津貼,確保兒童享有足夠的支援及發展機會。
4. 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4.1. 加強支援學童精神健康支援服務
社會對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而近年學童的求助數字更愈趨增加,持續的社會事件及疫情更進一步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狀況。以本會與香港明愛、香港青年協會共同營運的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為例,本會的前線同工指出「Open噏」計劃在過去一年的使用率大增,特別自今年3月開始,服務需求有明顯的增幅,反映青少年對疫情的擔憂。本會建議政府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的需求,提供更全面及適切的專業服務支援,增撥去年獲社署資助的「網上青年支援隊」資源 (本會夜貓Online 網上青年支援隊亦為五隊資助服務之一),包括增加人手及加強同工的訓練,提供更貼合現時年青人生活模式的支援服務,以確保服務質素及持續的支援。
4.2. 加強精神健康專業服務人手及訓練
本會建議政府在增加現有服務的支援同時,宜同步加強對社工的支援,包括提供基礎訓練予前線社工,基礎訓練是為提升前線同工敏感度,加強同工對情緒困擾的青少年及家長狀況的認識,及早介入去提供適切的輔導及轉介服務。另外本會促請政府設立精神復康相關的社工專業資格,發展有系統的精神科社會工作專業訓練計劃,為精神復康社工提供在職培訓,學習多種實證為本的精神科介入知識,持續進修以專門處理兒童及青少年復康服務,確保精神病康復者能接獲得最適當的訓練及服務。
5. 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支援
5.1. 加強社區層面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
根據政府的統計,在公營普通學校就讀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人數2018/19學年間增至49,080名,數字按年上升,另有團體(特殊學習需要權益會)所進行的調查發現,全港只有接近一半的社署資助的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為6歲或以上SEN學童提供社區支援服務。本會一向致力為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提供支援,期望透過家庭、學校、社區協作模式,協助SEN學童融入學校及社區。本會去年更於地區單位推出兩項服務計劃 - 「賽馬會社區星導計劃 (SENCO) 」以及賽馬會「藝術有 SENse 」計劃,推動社區內的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以強項為本的角度設計活動。本會期望政府可以1) 透過社署增加資源推動地區的資助服務中心推動有系統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服務,一方面提升社區人士以至大眾對SEN兒童的同理了解。另一方面,亦可促進區內不同的持分者交流及連繫社區。2) 另外政府宜在社區設立地區跨專業服務團隊,涵蓋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社工及相關醫護治療專業同工,針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潛能而提供相應的服務。
6. 加強「兒童為本及早介入」政策及措施
6.1. 規劃長全日制幼稚園教育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於2018年提出確保兒童早期發展 (0 至8歲) 在健康、營養、安全、學習及具同理共感的育養,對於他們的健康成長有莫大幫助。而本港幼兒期的培育除了依靠家庭的照顧外,亦有幼稚園所提供的服務。而幼稚園乃是家庭支援中重要的一環,對雙職家庭尤其重要。唯現時在政府的十五年免費教育制度下,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未納入在免費幼稚園教育的全額資助範圍,只能接受較半日制多25%至 30%的資助,資助不足以應付實際服務營運,令到全日制或長全日制幼稚園的學費相對昂貴,經濟誘因的缺乏亦令到其供應亦遠低於雙職家庭的需求,不少學童需要選擇跨區就讀長全日制幼稚園。對基層家庭而言,受資助的全日制或長全日制幼稚園學費難以負擔。本會促請政府在「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納入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幼稚園,為其提供全額資助,提供經濟誘因以增加更多長全日制學校幼稚園,學校在資源運用上能夠更靈活,藉此加強對雙職家長的支援,以及保障幼兒接受到合適的照顧。
6.2. 增撥資源予幼兒學校及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
政府一直重視為有特殊需要兒童提供支援服務,本會樂見政府的將近年的重點放在推動「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零輪候」目標,同時本會亦期望政府對各類學前康復服務的需求一視同仁,增加幼兒學校兼收服務與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額外資源。以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為例,近年接受服務的幼童年齡較多為2歲以下,這些幼童大多數有大小肌肉的發展問題及感覺統合訓練的需要,對職業治療及物理治療服務的需求十分大。而幼兒學校兼收服務能提供職業治療及物理治療的資源更少。因此,本會建議政府撥款增加幼兒學校兼收服務及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配套,尤其是增加專業醫療人手,包括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特殊幼兒工作員及社工的人手比例,以及增加相應的設備與訓練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