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小童群益會賽馬會兒童心理創傷治療服務 「創傷跨代轉移研究調查」發佈會 照顧者曾經歷愈多創傷,其孩子亦有愈多心理困難

(香港 – 2019年5月14日)兒童在成長歷程上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戰,不幸的成長經歷和日常生活的事件亦有機會造成兒童的心理創傷。童年心理創傷不但影響兒童的情緒和行為,也會影響其世界觀、價值觀、家庭觀,沒有處理的創傷會持續影響至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香港小童群益會一直關注兒童的精神及心理健康,早於2013年開展心理創傷治療服務,2017年,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出「賽馬會兒童心理創傷治療服務」,成為全港首間提供兒童心理創傷治療的機構。本計劃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進行「創傷跨代轉移研究調查」,研究創傷跨代轉移在香港的狀況,當中探討照顧者的創傷經歷與其管教模式、親子關係,兒童行為及整體身心狀況的關係。有關調查結果今天發佈。

是次調查於2018年4月28日至2019年3月29日以自填問卷方式進行,並在23間幼稚園、小學、兒童及青少年中心邀請有3至12歲兒童的照顧者填交問卷,最後成功收回530套有效家長及學童問卷。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高級講師梁淑雯博士在公佈調查結果時指出,超過四成(47.4%)受訪兒童有經歷一件或以上創傷事件,而受訪兒童之照顧者當中,超過六成(66%)有經歷一件或以上創傷事件。有關兒童最常經歷的創傷事件,首三位是「與教育有關的壓力事件」、「與他親近的人患病或因病過世、照顧患病的親人」及「交通意外」;而照顧者最常經歷的創傷事件,首三位是「與他親近的人患病或因病過世、照顧患病的親人」、「與教育有關的壓力事件」及「交通意外」。

調查結果顯示,兒童/照顧者的創傷經歷愈多,其負面的健康問題則愈多。同樣地,有創傷經歷的照顧者無論在生理狀況、焦慮與失眠狀況、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亦較多。調查亦發現,照顧者創傷經歷與自己的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對生命經歷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及負面的管教方式,有顯著的關係。而在251個有創傷經歷兒童及350個有創傷經歷照顧者當中,接受輔導的人數比例皆偏低,兒童只有10.36%,而照顧者則只有7.14%曾接受輔導服務。

梁淑雯博士指出,兒童的創傷經歷,會為他們帶來情緒、專注力、行為和社交上的負面心理影響。照顧者曾經歷愈多創傷,其孩子亦有愈多的心理及成長困難,反映創傷的負面影響會轉移至下一代。此外,有創傷經歷人士尋求輔導的比例並不多。

總幹事陳健雄先生就「創傷跨代轉移」的現象向家長、社區人士、教育界、社會服務界及政府作出不同建議。他建議家長宜留意創傷對自身的身心影響,及早處理自己的創傷或尋求專業協助,預防創傷跨代轉移。子女如不幸地都遇上創傷經歷,家長可以以自身經驗去輔助子女跨越創傷,一起從創傷中成長起來。他鼓勵社區人士多關心自身及身邊人的創傷經歷及精神狀態,多關顧自己、家人及身邊的朋友和鄰舍。此外,他建議教育界應提高對兒童心理創傷知識及意識,學校應提供個人支援服務,協助及提供機會讓受創學生克服逆境。有關對創傷治療的認知,他建議社會服務界應該採取一個較宏觀的創傷定義:創傷不是以「事件」大小作定義,而應以「對當事人是否做成不能承受的壓力」和「其出現的創傷症狀」來定義。不少研究顯示,多感官介入治療手法對治療心理創傷有顯著功效,業界同工應加強訓練。最後,他建議政府設立專門的心理創傷治療服務,以深入協助有創傷經歷的家庭,並建議政府考慮如何推動「愉快學習」,為老師、照顧者和孩子建立減壓的學習環境。

有關調查結果撮要,請按此

調查發現照顧者曾經歷愈多創傷,其孩子亦有愈多的心理及成長困難,反映創傷的負面影響會轉移至下一代。

(左起) 本會高級服務顧問林綺梅女士、香港賽馬會高級慈善經理黃玉華女士、本會總幹事陳健雄先生、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高級講師梁淑雯博士及本會服務總監(中央服務)傅淑賢女士希望有關研究調查能給予家長、社會服務界、教育界等帶來啟示。

返回頂部
立即捐款 立即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