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童群益會本著「培育新一代.攜手創未來」的宗旨,一直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致力推動及營造有利成長的社會環境。機構在不同服務,包括:學校社工服務、心理創傷輔導中心等,均發現很多個案中的兒童及青年,都受到過去被欺凌的事件影響身心情緒。不論是被欺凌者、旁觀者,甚至是欺凌者,在事件中不同程度的參與,都會對他們的心理及精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欺凌行為是社會不可忽視及容忍的問題!
為了提高全港學生對欺凌議題的認識和關注,香港小童群益會於本年6月至9月期間舉辦了《全港「0欺凌」電繪創作比賽2024》,邀請12-24歲的青少年以電繪作媒介,宣揚彼此尊重、建立關愛校園及「0欺凌」成長環境的訊息,頒獎禮已於11月2日順利舉行。是次比賽合共收到超過150份參賽作品,邀請了香港插畫師協會會長歐陽俊熙(PureHay)及本地插畫師林子博先生(Zion)擔任評審,甄選出青少年組、青年組、公開組及「最踴躍學校參與獎」得獎者。透過藝術創作,活動鼓勵學生及大眾反思欺凌議題,旨在共同推動學生建立關愛校園文化,鼓勵向大眾宣揚彼此尊重,共建和諧、「0欺凌」的成長環境。
香港小童群益會助理總幹事黃穎琴女士表示機構期望透過是次「0欺凌」多元化主題式活動,包括《電繪比賽頒獎禮暨作品展覽》、《0欺凌·密室逃脫體驗展覽》及《校園0欺凌互動反思劇場》,鼓勵大眾合力減少欺凌行為對學校及青少年成長的影響,並同時提升學生對精神健康的關注。當中《校園0欺凌互動反思劇場》由荔景天主教中學話劇團的學生演員演出一齣以校園欺凌為題材的劇目,透過與台下觀眾一起反思、討論及即興演繹的互動方式,探索改變欺凌事件的可能性。此互動劇場已是第六度公演,希望帶出反校園欺凌的重要訊息。
荔景天主教中學校長劉廣業先生表示,人與人相處時的溝通很重要,倘若同學之間缺乏互信,溝通便容易產生誤會,甚或引致欺凌事件在學校發生。在處理欺凌事件的議題上,學校、家長、學生三方面的持分者形成「鐵三角」,校方會盡力支援及照顧有需要的同學,亦會與家長保持足夠的信任和了解,同時也強調教育學生甚麼事情不應該做。他指出,「同學有時未必懂分對錯,因此學校最重要的角色是教育,將正確價值觀灌輸給學生,更要與學生建立平等和互相尊重的關係,才有效營造和諧校園氣氛。」
荔景天主教中學話劇團的學生演員何佩詩認為,《校園0欺凌互動反思劇場》以「論壇劇場」方式演出,邀請觀眾參與其中成為角色之一,讓他們站在不同角度一起討論及反思應該如何改善會更好,這有助學生更深入感受和明白欺凌事件的影響。另一位學生演員張卓軒表示,自己未參與劇場之前沒想過「旁觀者」的角色有很大影響力,原來有時候在事件中「旁觀者」的一句說話或小小的行動,足以改變欺凌事件的發展及當事人的想法感受。
黃穎琴女士表示機構關注及推行不同的反欺凌活動,以創傷知情的角度出發,聆聽兒童及青年的需要,讓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觀者,在安全及安心的環境下,可以慢慢向人表達及求助,一步一步走出陰霾。希望每一個小改變,都是大改善的開始,藉此宣揚彼此尊重,共建和諧的成長環境。
「0欺凌」電繪比賽得獎作品
公開組冠軍 (19-24歲)
得獎者:何宇軒
作品名稱:《0欺凌.png》
作品介紹:兩位同學的手輕輕遮住彼此的面容,流露出內心的脆弱不安及同病相憐。而他們的眼神交織著無言的哀傷,表達在孤獨中掙扎的情感。前景周圍環繞著各種負面表情,隱喻每一個表情的背後,可能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而他們則被這種情緒包裹著無法逃離。背景則是列出遭受欺凌時可能遇到的東西,同時隱喻這些已經填滿受欺凌者的潛意識。畫面的顏色選取只有黑白灰及少量血色則是帶出受欺凌者的世界並不完好及並不樂觀。
青年組冠軍 (16-18歲)
得獎者:羅彥琳
作品名稱:《死亡五部曲》
作品介紹:網上一些不經意的言論,往往讓受害者如同踏入了無法逃避的輪迴。我運用了數字具體地展示了受害者從逃避,恐懼,自殘,心靈受創與自我了結的五部曲,網絡世界恍如一個困住受害者的監獄,傷害直至終身亦無法消除。然而,為何我們不能打破螢幕的格隙,如同畫面中的少女伸出援手,打破欺凌?我希望運用嚴肅的風格,寫實地告誡年輕人欺凌的禍害,追求「0欺凌」!
青少年冠軍組 (12-15歲)
得獎者:楊希瑗
作品名稱:《0欺凌,你我做起》
作品介紹:圖片中有一個女孩,她的右手邊是一堆欺凌她的人,而她的左手邊則是一班支持她,希望共創和諧社會的人。而右邊的黑暗與左邊的光亮形成了對比,也是代表女孩被人欺凌和被人支持之後的改變,證明了不要欺凌的重要。而右邊的女孩手腕有被割傷,後面有人在排斥她,也有指着議論她。相反,左邊女孩堅強起來,後面有支持她、反對欺凌的一群人、也有一些語句去反欺凌並支持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