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OCTOBER, 2024

「家校社」攜手協作打造全方位支援服務 與SEN家庭逆境中同行

/themes/bgca/static/images/bar_l.png
初次見家豪時他很安靜,不善於表達並缺乏自信,但現在他有很大的進步與突破,更會主動與老師聊天。 「天水圍兒童學習及發展支援中心」輔導員 巴姑娘
/themes/bgca/static/images/bar_r.png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長,然而,對於育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下稱「SEN」)兒童的父母來說,這卻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為支援SEN兒童及其家庭的需要,本會多年來積極推動SEN支援服務,由資深社工、臨床/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及特殊幼兒工作員組成跨專業團隊,為輪候社署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學童提供到校學前康復服務(OPRS)提供全方位的早期介入服務。

本會亦於2007年在元朗區成立「天水圍兒童學習及發展支援中心」(下稱「天水圍中心」),為元朗、天水圍及鄰近地區內2至8歲懷疑或確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及其家庭、學校和社區提供服務。近年,天水圍中心更為本會部份已完成OPRS的學童提供「升小適應訓練計劃」,以填補升小銜接的服務需求。




家豪(化名)今年就讀小二,是天水圍中心「升小適應訓練計劃」的使用者。他在一歲時被發現有整體發展遲緩狀況,經轉介參加了本會的「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項目(TSP)」及「樂牽」到校學前綜合服務(OPRS),並在升小前被診斷為有限智能。儘管成長歷程不易,但家豪的父母並沒有氣餒,而是學習接受現況及如何與兒子相處,陪伴孩子共同成長,一起跨過重重障礙。在專業團隊的支持下,家豪從不懂得表達和控制情緒,逐漸學會與父母溝通分享想法,性格也變得更加開朗。


由晴天霹靂到接受 父:他只是與其他小朋友有少許不同

家豪的媽媽表示兒子在一歲時說話已明顯比同齡孩子少,「我們帶他到健康院和醫院檢查,院方建議他接受言語治療。」媽媽指當時很擔心他跟不上進度升讀K3,所以讓他讀多一年K2。家豪的爸爸亦表示,剛得知兒子的情況,實在晴天霹靂,既自責又不知所措。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透過中心計劃學會更深入了解家豪,不會強求他達到自己的期望;家豪也學會與同齡小朋友溝通,改善彼此的關係。媽媽指,「以前家豪寫錯字會令爸爸生氣,但現在已不會了。家豪不會的事,我們就耐心地說多幾次,希望他能一點一點地有所進步」。


「升小適應訓練計劃」助學童適應小學生活 培養情緒管理及社交能力

升讀小一對大多數孩子和家長來說,是一個緊張的時期,而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而言,這個過渡期往往需要更長的適應時間。「升小適應訓練計劃」除了為SEN學童提供學習適應、人際相處及情緒管理等方面的訓練及指導,幫助他們為升小做好準備;更透過家長工作坊和面談,協助父母掌握孩子所學的技巧和內容,並應用在親子溝通當中。

「家豪本身是一個挺完美主義的小朋友,平時若功課出錯,他便會發脾氣,甚至把功課全部擦掉、重做或撕毀。但自參與計劃後,家豪掌握如何應用彈性思維調節心態,不再像以前那樣固執和容易生氣。」媽媽表示,家豪現在能夠更好地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並學習嘗試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和處理問題。此外,計劃還教導小朋友如何區分和處理不同程度的問題,又運用他們熟悉的動物再配上形容詞,如「緊張鳥、眼瞓豬、興奮馬騮」等來比喻人不同的情緒及覺醒狀態,從而學習調控自己的情緒及專注於課堂和生活中。媽媽又補充,「以前只要妹妹稍嘈吵,家豪便會顯得不耐煩,甚至想打她,但現時他的忍耐力提高了,亦懂得面對自己的情緒,主動去包容和遷就妹妹,現在兄妹二人也更常一起玩耍了」。



父母指家豪在社交方面也有顯著進步。媽媽表示,「計劃不僅讓家豪了解到小學的上課模式,更給予了他表達自己、適應新環境的機會」。爸爸表示,家豪現今終於有自己的朋友,「他在幼稚園時不喜歡說話,沒有甚麼朋友,連鄰座的同學都沒甚麼溝通,但現在他會主動分享上課的事情,還結識好幾個朋友,假期時一起打籃球。」

媽媽表示,整個計劃最特別之處是連繫了他們整個家庭,讓他們學會以「愛的語言」表達對彼此的關懷和愛。家豪現在最喜歡臨睡前與她聊天,更會主動與她分享學校的各種事情。她很高興兒子主動表達自己,「他希望我們讚賞他,多給他擁抱。有次他做好了美術作品,還拍照給爸爸看,希望爸爸會為他高興和欣賞他的作品」。媽媽又指,不論小學老師還是中心輔導員都給予了他們很大的幫助,讓他們未來的方向更加清晰。



「家校社」協作模式獲老師高度評價 全面發掘孩子的多元潛能

家豪作為天水圍中心眾多成功案例之一,充分展現出學前兒童康復服務對SEN兒童及其家庭的正面影響力。其中,天水圍中心最具特色的「升小適應訓練計劃」,以「Social Thinking®」的「Superflex」課程為藍本,舉辦社交情緒訓練;同時以「職業治療(PEO)」實踐模式為基礎,舉行學習適應訓練,給予兒童有系統的培訓。在取得家長同意後,中心的社工及輔導員與學校老師緊密合作,擔任家校溝通橋樑,協助家長了解孩子在校表現,並向學校提供針對性的訓練策略和教材。這種服務模式不僅獲得老師們的高度認可,更進一步展現中心從幼兒至小學階段持續關懷孩子發展的服務特色。

本會希望以同行者的角色,讓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家庭知道他們並非孤單,並幫助孩子把握學前至小學階段的康復黃金期,建立家庭成員之間的正向溝通和互相欣賞。透過「家、校、社」協作模式,父母不僅能更全面地了解小朋友在不同環境下的表現,更能學習如何給予最佳的照顧和支持,這不僅有助孩子的發展,也讓整個家庭受益匪淺。

share:
返回頂部
立即捐款 立即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