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童群益會秉承「培育新一代 攜手創未來」的宗旨,致力為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全方位服務,關懷他們的福祉和成長。本會期望《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內容可以創造有利兒童及青少年發展的條件和機會,營造兒童及青年友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可以發揮潛能及貢獻社會。本會就此提出以下有關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的建議:
1. 跟進《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的準備工作
《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已於7月19日刊憲,條例將於2026年1月20日正式生效。本會促請各負責部門訂立過渡期的工作清單及時間表,善用18個月過渡期,加強公眾教育及協助強制舉報者了解新條例對保護兒童的重要性。本會敦促政府確保有足夠的支援服務和相應的人力配套,以免受虐兒童個案因資源不足而未能得到適當處理。本會堅信只有投放足夠的資源,從早期預防到舉報後的處理及跟進,才能為兒童編織一個全方位和有效的保護兒童安全網。
1.1 收集前線對《強制舉報者指南》的意見
本會期望局方、署方及專業顧問團草擬好《強制舉報者指南》初稿後,能邀請不同界別的強制舉報者召開諮詢會,收集前線同工的意見及解答疑問,進一步完善指南。有關舉報形式方面,本會建議除了以書面形式舉報外,可建立網上互動平台及流動應用程式,將舉報表格、「舉報決策流程圖」及「分析框架」結合其中,方便強制舉報者按指引,逐步評估懷疑受虐兒童的嚴重及風險程度,並輸入必須及補充資料,一站式完成評估及舉報工作。本會亦建議主管當局須於指定時間內簡單書面回覆強制舉報者有關調查結果,以釋除其對舉報懷疑受虐兒童後會否有長遠跟進的憂慮。
各專業人員現時按《保護兒童免受虐待-多專業合作程序指引(2020年修訂版)》(《程序指引》)進行保護兒童工作,因應未來實施《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及《強報者指南》,本會建議政府再次檢視及修訂《程序指引》內容,令三份文件的內容一致,互相配合,日後在無論是否需要強制舉報的情況下,均能協助強制舉報者保護懷疑受虐兒童,貫徹維護兒童最佳利益,免受任何形式的傷害。
1.2 增加及強化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在落實強制舉報虐待兒童個案機制時,有機會令到兒童住宿照顧服務需求提升,業界相關服務需要更多人力資源、培訓及設備。本會要求政府確保在條例生效時,必須有足夠的兒童住宿照顧服務及相應人手配套,以免舉報後的懷疑個案未能有效妥善跟進,成為保護兒童工作的瓶頸。
業界目前面臨人手短缺的問題,因此當局應該承擔24小時照顧、在職培訓、員工日常休假等方面的責任,以應對目前的情況。同時,本會建議考慮成立專門提供心理創傷治療的兒童和青少年住宿設施,每間設施照顧4名心理創傷受害者,以確保不同背景的需要住宿照顧的青少年和兒童能夠獲得更貼切的服務。這樣可以避免舉報後的疑案無法得到有效跟進,成為保護兒童工作的瓶頸。本會呼籲當局與業界訂立《兒童住宿照顧及相關服務檢討報告》各項建議的落實順序及時間表,並預留足夠的財政資源,提升家舍的應對資源及能力,以免錯失及時處理個案的機會。
1.3 推動香港兒童保護工作的未來發展
社署現時每年出版《保護兒童資料系統統計報告》,公佈向該系統呈報保護兒童個案及有被虐待危機的兒童個案的一般概況,以反映香港虐待兒童問題的實況。本會建議政府日後每年整理、發佈及討論有關強制舉報懷疑虐待兒童個案的資料,並在刪除所有個人資料後,開放強制舉報懷疑虐待兒童個案及保護兒童資料系統數據,供學者、研究人員作進一步整理及分析,以了解有關個案的特徵及背景、預防兒童受虐、改善強制舉報的定義、流程及舉報決策工具、促進保護兒童服務的規劃、發展及教育工作、評估保護兒童工作的成效等。
最後,本會認為通過《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是保護兒童的第一步,政府長遠應考慮法律改革委員會的建議,訂立「沒有保護罪」,對未能保護兒童免於死亡或受嚴重傷害的旁觀者施加刑事責任。
2. 支援地區幼兒需要,按地區需要成立不同模式的地區兒童館
兒童早期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本會相信營造一個有利早期兒童發展及保護兒童的環境,不僅有助鼓勵生育、還能支援新生家庭、減輕弱勢家長的照顧壓力。參考本會及商界協辦成立的「恩童計劃」-以實證為本提供社區及到戶服務予0-3歲嬰幼兒弱勢家庭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的「童亮計劃」服務模式,本會建議為0至6歲的嬰幼兒設立地區兒童館,為嬰幼兒及其家長提供早期介入服務,當中涵蓋健康、飲食營養、安全環境、育養質素及早期學習等五大範疇,促進嬰幼兒早期全人發展。
在一般地區,地區兒童館可與區內兒童中心整合,同時支援區內幼兒中心及學前兒童課餘託管服務,為幼兒提供早期介入活動,亦可擔當家長教育及支援照顧者身心需要的角色,推動正向管教、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營造健康愉快的成長環境,長遠達至保護兒童的效果。
而在虐兒數字高企的地區,由於社區承托需要龐大,即可參考本會由2021年至今所推行『恩童計劃』的模式。該計劃在觀塘、屯門、天水圍及元朗成立『童喜點』,已服務200多個由醫院轉介家庭,防止多宗懷疑虐兒事件,為區內不同單位(醫院及社福機構)提供即時承托及介入。初步由大學研究機構進行服務數據分折,受轉介家庭參加『恩童計劃』9個月後有明顯改善,家長情緒得到舒緩及嬰幼兒達至其月齡發展。另外,『恩童計劃』亦為區內千多個普通家庭提供親子教養服務,期望在社區內建構普及的嬰幼兒家庭安全網。
3. 強化第二層額外支援,填補升小學生的適應缺口
政府於2023年9月「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恆常化,以跨專業服務團隊和校本綜合模式,為就讀於參與服務的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6歲以下被評估為輕度殘疾幼兒提供以校本綜合模式的到校訓練及支援服務。另一方面,中小學現時根據教育局三層支援模式,在優化課堂教學、提供額外支援和個別加強支援等三方面,為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提供適切支援。根據教育局的《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大部份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均需要第二層的額外支援。
截至2023/24學年,超過32000名就讀本港公營普通小學的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正在接受第二層的額外支援服務。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由幼稚園升讀小學初期需要應對陌生環境,在學習、社交和情緒等方面均需及早制定調適的策略,加上老師對這些學生的特性不夠熟悉,應此往往出現適應困難,影響深遠。本會建議增撥資源加強「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與小學合作強化第二層的額外支援,填補升讀小學後學生適應性訓練的缺口,協助他們及家長盡快融入小學生活,以確保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能具支持地過渡小學環境。同時建議為小學的教師提供專業訓練,加強實際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知識及方法,提高教師支援有特殊需要學生的自信心和能力。
最後,為有特殊需要學生提供的幼小銜接服務,持續的家庭、學校及社區三方合作模式,對家長及照顧者至為重要,能夠關注家長及照顧者的心理健康,減輕他們的適應壓力和負面情緒,有效加強兒童成長的保護因素及促進兒童長遠的正向發展。
4. 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設立情緒支援空間
面對精神健康專業人員的嚴重短缺,以及培訓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的高昂成本,短期內難以解決以上人手問題,其他專業的支援及配合在應付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就變得特別重要。
針對青少年精神困擾問題,本會於2019年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聯同五間非牟利機構和香港大學組成,以跨專業協作模式推行「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為地區上受到初期情緒困擾的青年人提供一個青年人專屬、無標籤的一站式服務,提供諮詢、評估及作出合適的轉介,並以創新的模式改變他們尋求協助的習慣,以提高個人認知能力、個人優勢及提升其整體身心靈健康質素。
本會建議政府在各區開拓相關服務或整合至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內,以及恆常化「學校為本三層應急機制」,為青年人提供一個能夠自在放鬆、紓解壓力的環境,由專業社工及輔導員提供及早介入及支援服務,並擴展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的年齡範圍至29歲,以支援中學生、大專生及在職青年,預防自殺並提供情緒支援。
5. 支援離異家庭,落實「兒童為本,共享親職」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於6月17日討論《子女法律程序(父母責任)條例草案》。就如何協助離異父母落實「父母責任模式」,本會建議正辦理離婚及有12歲以下子女的夫婦須強制完成共享親職工作坊/課程,並強制接受調解服務,盡早妥善處理子女的照顧及管教、財務等安排,有助加快法律程序的時間;與此同時,要求參與離異父母輔導,個別情緒支援,以處理好子女照顧及管教為要,減少雙方離婚過程的煎熬及不滿,有助日後推展「共享親職」。再者,為了改進現時的服務,協助有合作困難及衝突的離異父母,本會極力建議政府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援、臨床督導、專業培訓,以及合理的人手與個案比例。
妥善處理離異家庭的財務糾紛亦是落實「父母責任模式」的重要基礎之一。其中單親家庭已被識別為精準扶貧特定目標群組,前線同工不時得悉服務對象因被拖欠子女贍養費而陷入經濟困境的情況,故本會建議社署優化現行程序,容許單親人士提供簡單證明或宣誓後,可以馬上停止從綜援扣除贍養費;申請人然後再補交追討贍養費的法庭文件作證明。如果申請人其後追回被拖欠的贍養費,社署應按其經濟能力,一次過或分期從每月的綜援扣除相關金額。
6. 完善現有貧窮線,解決兒童多元匱乏
經過業界多年的爭取,政府於2013年設立了官方貧窮線,以家庭收入中位數的50%作為門檻。這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標準來評估貧困程度,協助政府制定針對貧困人口的扶貧政策,確保社會資源的有效分配,並可用來比較不同地區或時間的貧窮狀況,以了解貧窮的趨勢和變化。然而,目前的貧窮線僅考慮收入,忽略了其他造成貧困的重要因素,例如教育、醫療、住房和社會支持系統的可及性。這種單一的觀點導致對貧困的評估不夠全面,可能阻礙制定全面的扶貧策略。
精準扶貧是當前政府的扶貧策略,旨在將資源投放在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政府已識別「劏房」住戶、單親住戶和長者住戶為精準扶貧的三個目標群組,並按各群體的需要推行相應的精準扶貧計劃。因此,本會建議政府未來除了繼續使用貧窮線外,也應引入「匱乏」概念,以全面及系統地了解貧窮兒童的處境。政府統計處可以定期調查「劏房」住戶和單親家庭以及他們的兒童,評估他們的生活水準是否符合社會標準,評估範疇包括「個人成 長需求」、「家庭管教能力」和「家庭及環境因素」,以了解貧困兒童的缺乏程度和生活狀況。透過這些客觀指標和數據,政府不僅能更好地制定扶貧策略和實施精準扶貧計劃,也能評估未來扶貧工作的成效,改進現有貧窮線的不足之處。
香港現時經濟環境不景氣,社會各階層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會盼行政長官能帶領社會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特別是基層的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協助他們渡過難關,得以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