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4日)香港小童群益會一直積極推動創新與不同形式的服務介入手法,以加強兒童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讓他們能享受親子優質的共處時間和家庭生活。承蒙李錦記家族基金捐助,支持本會推行「家Channel」親子溝通計劃,計劃以提倡「善意溝通、家庭和睦」為信念,積極推廣健康親子溝通模式,為有意改善或正面對親子溝通困難的家庭提供整全及多元化的支援服務,以促進家庭和諧關係,提升家庭成員的善意溝通能力。
鑑於現時實務普及應用的「五種愛的語言」缺乏實證研究,本會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期間進行《親子溝通、親子關係與家庭和諧》調查,透過問卷訪問本會504位8至18歲的青少年及其非受薪照顧者,了解青少年與照顧者的親子溝通情況。為響應「國際家庭年30週年」,本會希望藉此調查幫助家庭掌握促進親子關係的關鍵,鼓勵照顧者、社會服務及大眾一同推動親子善意溝通,促進家庭和諧。
調查結果
「照顧者對青少年」使用愛的語言的頻率
調查結果顯示,孩子的年齡越大,照顧者使用愛的語言的頻率越低。在「五種愛的語言」(讚賞肯定、身體接觸、陪伴相處、贈送禮物、付出行動)中,照顧者與孩子溝通時最頻繁使用「付出行動」(例如為孩子準備飯菜),以及最少使用「讚賞肯定」(例如對孩子說:「你對我很重要」)。調查亦顯示,父親比母親更少對孩子使用愛的語言,以及父親認為自己所表達的愛的語言比青少年認為所接收的多。
「照顧者對青少年」與「青少年對照顧者」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
調查結果亦顯示,「照顧者對青少年」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與「青少年對照顧者」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呈正向關係;而「照顧者對青少年」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比「青少年對照顧者」使用暴力語言的頻率更高。
青少年「最想聽到」與「最不想聽到」的說話
最多青少年想聽到照顧者對自己說「加油」(60.7%)、「盡咗力就得」(56.7%)、「叻仔/叻女」(49.2%)、「你做得好好」(42.9%)及「我支持你」(36.9%); 最不想聽到照顧者對自己說「快啲溫書/做功課」(52.0%)、「唔准打機/唔准玩電話」(47.2%)、「你睇吓人哋」(46.6%)、「你咁懶」(40.9%)及「你好冇用」(39.1%)。無論是青少年最想聽到或最不想聽到的說話,都是最多青少年聽過照顧者對自己說,及最多照顧者表示自己曾對孩子說過的話。
培養愛的語言及減少暴力語言 有助改善親子關係 提升家庭和諧度
為了解愛的語言及暴力語言對家庭和諧度、親子關係親密度的影響,調查按照使用愛的語言及暴力語言頻率的中位數將受訪者分為兩類(較少使用及較頻繁使用)進行分析,並發現相比較少使用愛的語言及較頻繁使用暴力語言,照顧者較頻繁對青少年使用愛的語言及親子較少向對方使用暴力語言,親子關係親密度及家庭和諧度較高、親子衝突較少。由此可見,親子培養愛的語言及減少使用暴力語言,有助減少親子衝突、提升親子關係及家庭和諧度。
個案分享
本會邀請「家Channel」親子溝通計劃的表達藝術治療師江卓姿女士分享曾經輔導過的親子個案。16歲的Yellow因受情緒問題困擾參加了「家Channel」親子溝通計劃的輔導服務,在治療師的開導下,她逐漸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及逃避與父母對話的原因。在輔導的過程中,治療師以「多感官模式」介入,透過表達藝術治療協助Yellow抒發情緒,並邀請其父母一同進行親子聯合輔導,認識情緒調節的重要性,同時鼓勵他們表達感受,一起拆解親子溝通上的誤會。
建議
認識語言的力量 掌握促進親子關係的鑰匙
調查結果指出,照顧者對青少年越多使用暴力語言,青少年對照顧者也越多使用暴力語言。青少年能透過觀察、模仿照顧者的行為及語言來進行學習,因此,當他們聽見照顧者使用暴力語言時,很容易會將這些行為內化,以致他們與照顧者互動時「有樣學樣」。家長可從建立善意溝通入手,鼓勵、讚賞、認同及肯定孩子,讓青少年感到被尊重、接納、重視及擁有自主權,以推動他們嘗試新事物、克服困難及發展自己的潛力;同時避免拿孩子與別人比較,或說強人所難、控制孩子行為的說話,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從讚賞與行動開始 表達各種愛的語言
每個家庭成員表達及接收愛的語言各有不同,青少年可先從了解自己希望別人用怎樣的表達方式關心自己,再了解家長向自己表達愛意的方式,這種親子雙方一起學習愛的語言的方法,除了能讓對方感受到被關懷和被重視,更能增進親子親密感。
青少年處於一個需要被尊重、被肯定的成長階段,因此,家長可以向孩子更多使用各種愛的語言,並且配合具體、仔細、非抽象和非廣泛的言辭,給予青少年多一點「讚賞肯定」,少一點批判。參考例子如下:
家長可以嘗試讚賞孩子的範疇 | 例子 |
孩子的努力 | 「我欣賞你努力嘗試溫習了一小時英文科目」 |
孩子的行為 | 「媽媽生病的時候,你主動向我送上一杯暖水,是貼心的行為」 |
孩子的策略 | 「你計劃的家庭活動包括了爸爸喜歡的郊遊活動及媽媽喜歡的吃大餐活動,滿足了大家,是精心的計劃」 |
孩子的正面行為怎樣影響到身邊的人 | 「剛剛弟弟大發脾氣之下大力推開你,而你也沒有還手,這是個好榜樣」 |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讓一切從「需要」開始
在親子衝突之中,青少年與家長自身都可能有負面的情緒,因此適當地調整心情對理性地處理問題尤其重要。家長可以嘗試先「停一停」,向孩子清晰表達父母當下未能繼續對話,並為雙方制訂一個冷靜期,例如透過喝杯水、聽音樂舒緩情緒,待雙方的情緒冷靜下來開展理性對話。與此同時,家長亦可多注意「暴力語言」對親子關係的影響,並以身作則減少使用暴力語言。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透過保持對孩子的好奇心,主動踏出關心孩子的第一步,從聆聽與觀察了解他們的需要,例如嘗試了解孩子的喜好,增加對孩子的理解,藉此平衡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與孩子實際行為之間的差異。當孩子遇到挫敗時,家長亦可從同理心出發,站在孩子的處境思考,並透過與他們分享親身經歷的成功與失敗,幫助孩子以全新角度看挫折,讓孩子知道他們並非孤身作戰,父母會一直陪伴和支持他們,一起面對挫折。
在建立自我形象的成長階段,青少年會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想法、價值觀和興趣,因此家長們的同理和鼓勵對提升青少年的自信心非常重要。家長可嘗試減少對孩子的主觀評論,主動給予孩子正面和清晰的肯定,讓孩子感到被同理和被重視。家長亦可以主動向孩子表達愛意,在對話當中多
留意與孩子說話的用詞、聲調、語氣、身體動作等,以建立和諧的溝通氣氛。當青少年感到難以啟齒,無法表達情緒及釋放壓力時,亦可通過創意的方法,如畫畫、文字、舞蹈或音樂等形式,以非言語的方法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梳理想法。同樣地,創意也可成為親子溝通的平台,讓家長以創新的方式了解孩子的需要,增進彼此的溝通。
加強社區服務及學校教育 種下善意溝通的種籽
本會建議在不同層面推廣親子善意溝通,讓親子養成溝通習慣,以建立互相信任且親密的親子關係,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在社區服務方面,社區組織可以多舉辦以「愛的語言」為主題的親子活動、小組及工作坊,推廣「善意溝通、家庭和睦」的理念,並透過建立健康的親子溝通模式,提升家庭成員的善意溝通能力、家庭健康及凝聚力;也可善用「善意溝通」框架,協助青少年和家長增加正面溝通的詞彙,促進和諧的親子溝通和關係。本會亦建議政府強化親子溝通及家庭和諧的服務,提供更多資源予社區組織推廣親子善意溝通,並透過推動跨界別、跨範疇的協作,配合政府改善保護兒童的政策,在預防性的層面給予有需要的家庭更多的支援。
除此之外,將善意溝通、互相尊重的文化融入社區亦非常重要。社會大眾可以多關心身邊的人及鄰舍、減少批評與標籤,促進包容及接納的社區氣氛,並鼓勵發生嚴重衝突的家庭尋求專業人士的支援和介入。
在學校教育方面,本會建議政府可以將「善意溝通」的概念和實踐納入學習課程。政府可以參考外國在課堂中教授善意溝通的指引和經驗,幫助學生掌握解決親子溝通問題的策略,讓學生通過學習情緒管理、人際關係和溝通技巧的知識,了解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方法。學校可以連繫社區與親子溝通相關的資源,例如舉辦家長互助小組或提升親子互動質素的活動等,以建立學生、家長、教師之間的互動支援平台,促進家校合作。學校亦可在校內推廣親子善意溝通的重要性,鼓勵學生與父母在出現溝通困難時,向校方傾訴和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