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會兒童之家服務已有接近30年歷史,於2023年4月,更有4間新成立兒童之家加入由本會營運,讓90多位4至18歲宿生在四區接受我們的優質服務。 今年2月,位於黃大仙區的兒童之家經歷翻新工程,裝修後環境煥然一新,8位小朋友回到家舍,都十分喜愛新環境。
走進家舍,客廳偌大的空間,讓小朋友能夠享受一同玩樂及用餐的時間;而柔和的燈光、木地板和牆身的色調,令人感到舒適;加上別具心思的森林主題和「樹洞」設計,處處突顯家舍以「兒童為本」的設計理念。
以森林為設計主題「樹洞」 讓孩子抒發情緒
兒童之家服務主任洪麗賢姑娘指出,入住兒童之家的兒童及青少年,大多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創傷事件,需要空間處理過往經驗。因此,兒童之家在設計上參考了《兒家.宜居家庭環境觀察量表》,以柔和色調建造屋內舒適、具有安全感的空間,以及按年齡設計設施以滿足成長需要,如在客廳的「樹洞」和走廊中較為隱蔽的雙人座位,讓小朋友躲進去休憩、自我調節情緒或與家舍同工傾談。兒童之家亦以「創傷知情」為服務架構,透過以專業社工、臨床心理學家、輔導員及家舍家長組成的團隊,提供穩定依附關係、感知教養和心理創傷輔導,協助兒童及青少年建立安穩情緒、自信心以及促進全人發展。
宿生長時間在家舍生活,對於屋內的設計也有自己的想法。洪姑娘在改善工程中不斷與宿生商量,兒童及青少年宿生都希望擁有自己的空間,故翻新時特別安排個人專屬高架床,上層是睡床,下層則有書桌及衣櫃,亦按年齡加高或降低圍欄,讓每位宿生都有自己的小天地。
就讀幼稚園的晴晴(化名),剛放學回來,便在屋內跑跑跳跳,興奮地介紹她最喜愛的家舍角落——房間。「我最愛自己的床,上面有我的玩偶。」洪姑娘指晴晴是現時家舍年紀最小的宿生,切合兒童為本設計,她的高架床經過特別「改造」,「我們會因應宿生的需要而設計,妹妹個性活潑,經常蹦蹦跳跳,所以床的圍欄弄高了,防止她睡覺時不小心掉下來。床上佈置如床單、枕袋、被鋪及安眠娃娃都是家舍家長和晴晴一同揀選,讓她入宿第一步就已經嘗試學會掌控自己的事情,亦貫徹我們兒童為本及創傷知情介入模式。」
家舍以森林樹木為設計主題,樹象徵宿生在家舍中由幼苗成長變大樹,家舍提供最深切的愛及保護,讓每棵幼苗充滿力量、滿有精力地茁壯成長。走廊牆壁畫有幾棵樹木,樹上貼有花朵形狀的便條貼,上面寫著宿生和家舍家長對自己或其他人感受和期盼。洪姑娘指家舍定期有活動,讓小朋友寫下自己的心聲,並與其他宿生分享。客廳裏同樣有互動元素,其中一幅牆可讓小朋友隨意在上面畫畫,發揮創意。
家舍家長陪伴與關愛 以生命影響生命
家舍內亦有一間特別的小房間,讓家舍家長李姨姨與宿生聊心事,那裏也是「寵物角」,讓宿生在睡前親親貓咪。作為家舍正家長,李姨姨一星期留宿兒童之家5天,照顧8位小朋友的起居飲食。她把自己的貓咪帶來家舍,讓小朋友透過照顧小動物的過程培養愛心及責任心。她說:「晴晴平時會大喊大叫,但和貓咪相處時會變得溫柔和安靜,更會叫其他小朋友說話小聲一點;另一個青少年宿生,平時要催促他才會清洗自己的碗,但如果幫貓咪換鍡食碗的話,會主動用熱水清洗乾淨。」
說話時總帶着微笑的李姨姨,在家長工作中有不少難忘回憶。她記起有次戶外活動,有小朋友很窩心地請她吃雪條;李姨姨稱並不是因為有得吃宿生的雪條而感到高興,而是知道宿生日常一定有足夠滋養,才有能力關心他人。她也想起「大女」有時候會趁年幼宿生睡着的時候,找她聊心事,「我們坐在家舍中很舒服的角落,和我分享一些她的傷心經歷,我再細心聆聽,令她得到一點舒緩。」有時聽到小朋友一些負面的說話及想法,也會令李姨姨感到心痛,「例如說『沒有人要我』,亦會見到他們的情緒很反覆,起伏不定,知道他們的背景便會明白多一點。」每當小朋友有情感上需要,李姨姨都會陪伴在旁,提供情緒上的支援。
家舍家長的工作不容易,洪姑娘指家舍家長就如8位小朋友的「媽媽」,讓他們在成長中能夠獲得關愛及適當的管教。「家舍家長是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宿生因為自己的經歷,會有很多情緒和想法,要用很多時間、用愛,恩威並施地令他們有積極的人生觀。很感激家舍家長們迎難而上,照顧一班極有需要的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