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OCTOBER, 2023

專題故事・科研路上努力不懈 女博士醉心研究「偷蛋龍」

/themes/bgca/static/images/bar_l.png
「試過親手掘出一隻恐龍爪,想起這隻爪是來自6、7千萬年前,而我是第一個見到它的人類,感覺好深刻。」  香港首位女古脊椎動物學家 馬慧芯(Fion)
/themes/bgca/static/images/bar_r.png

化石蘊藏千萬年前的秘密,等待人們發掘和研究。馬慧芯(Fion)自小對科學感興趣,喜歡動手動腦進行探究,曾憑着發明獲得本會「張永賢律師奮進獎學金」,推動她走向研究之路。Fion對古生物——尤其是恐龍特別有興趣,經過一番努力,終在2022年完成博士學位,成為香港首位女古脊椎動物學家。  

獲香港小童群益會獎學金 踏上研究之路 

Fion早在11年前已和我們有連繫,當時她與中學同學一起發明節省沖廁水的裝置,並代表團隊參與本會「張永賢律師奮進獎學金」,最終在創意思維組別中脫穎而出,獲得獎學金。她曾參與大大小小的科學比賽,對我們的計劃印象深刻,「很多比賽只會針對你的發明品去問,不會問其他東西,但這個獎學金,比起完成品,他們更想知道我整個人的思維、對於科學的想法。」與其說是參與評審環節,Fion當時更像與朋友分享創新點子,在輕鬆的氣氛下展現科研思維。  

在過程中她與負責計劃的同工變得熟絡,往後更多次義務擔任主持人,見證新一代的創意發明,並認為現時學生的科研水平愈來愈高。Fion在做義工的過程也有些得着,她平日大多數時間埋首做研究,甚少接觸其他界別的人,透過獎學金活動接觸到社福界及教育界人士,彼此交流,擴閱眼界。「獎學金其中一個意義是可以連繫不同背景的人,當中建立的關係可以很長久,就像我在2011年第一次參與,到2022年我仍然和計劃同工有聯繫,大家已是朋友。」 

獲得獎學金對Fion來說無疑是一種肯定,推動她走向研究之路。在某次參與科學館地質講座的過程中,Fion得知香港有化石,燃起她對古生物的興趣。自此她在課餘時間閱讀相關書籍,亦在論壇上與人交流,加深對化石及恐龍的了解。她笑言最初對於恐龍的印象都是建基於電影,以為恐龍全都是體型龐大,「其實是有大有小,有些體型細小像一隻雞一樣,我覺得幾有趣,所以想深入研究牠們。」 

參與大學研究計劃 首遇「偷蛋龍」化石

可是香港並沒有大學提供古生物課程,Fion一度覺得研究恐龍的夢想遙不可及。後來她決定到港大修讀地質與生態學,並把握機會在暑假參與研究計劃,到北京古脊椎動物及古人類研究所,跟隨古生物學家學習及交流。雖然計劃只得兩個月,但行程豐富,Fion更在旅程中首次接觸到「偷蛋龍」化石,成為她日後的研究方向。  

說起「偷蛋龍」,Fion滔滔不絕,分享有關命名的趣事,「第一塊『偷蛋龍』化石在幾十年前於戈壁沙漠被發現,那些人見到它和一堆蛋在一起,就想牠是否偷了其他龍的蛋,所以改了這個名字。十多年後才知那些蛋是牠自己的,其實牠是『孵蛋龍』才對。」偷蛋龍外觀亦顛覆他人對恐龍的想像,Fion指牠們沒有牙齒、有頭冠及羽毛,外型像是一隻雞一樣。

香港首位女古脊椎動物學家 

為了更深入研究恐龍——尤其是偷蛋龍的進食及咀嚼方法,Fion先到英國愛丁堡讀碩士,再到伯明翰完成博士學位,成為香港首位女古脊椎動物學家。電影中古生物學家常常到沙漠掘化石,Fion笑言現實中自己只去過沙漠兩次,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在室內做研究,也會逛不同國家的博物館,在標本室內「尋寶」。「每次去標本室都會很興奮,見到全間房都是化石,感覺很震撼。入面有幾十年來未有人研究的東西,有些化石只得少許骨頭曝露了出來,等人清理和研究。」 

令Fion最深刻的一項研究,也是與「偷蛋龍」有關。她與團隊曾發表一隻偷蛋龍胚胎,蛋內完整地保存了恐龍骨頭,有助了解偷蛋龍的成長。她指完整的胚胎標本極為罕有,「全球那麼久歷史以來,都只得10隻以內」,盼將來能夠善用電腦技術,更深入地研究標本。  

Fion在畢業後獲得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青睞,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一職,未來兩年將集中研究草食恐龍的咀嚼機制。回顧成長路,Fion指自己由中學開始已經全心全意向古生物學家之路進發,過程中經歷過研究失敗、行不通的時候,也曾面對同行的質疑,但只要憑着毅力堅持下去,總會見到曙光。正如在「張永賢律師奮進獎學金」中,部分得獎者受到身體殘障、長期病患或身處逆境的限制,在學習、體育、藝術及創作上仍持續努力,以正面的態度克服困難,從而活出豐盛的人生;堅毅不屈的精神鼓勵了Fion,也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她寄語同樣有志成為古生物學家的青少年要有毅力和堅持,一步一步邁向目標。

更多有關香港小童群益會的獎學金計劃:https://www.bgca.org.hk/articles/scholarship

share:
返回頂部
立即捐款 立即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