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AUGUST, 2023

逾七成兒童運動量未達世衞標準 半數兒童渴望與父母一起做運動 親子運動有助提升兒童快樂程度

(2023年7月31日)運動使人快樂,有利兒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香港小童群益會在2018年首次就運動與快樂進行調查,發現兩者呈正向關係。近年本會積極推動運動與健康的服務方向,在今年一月至四月進行《兒童快樂調查2023:運動與快樂》,透過問卷訪問801位6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了解他們的運動情況及快樂程度。香港小童群益會總幹事劉翀表示:「期望透過是次調查,了解在後疫情時期,兒童進行運動和親子運動的情況、動機及機會,以及繼2018年後再次了解運動與快樂的關係,盼鼓勵兒童和青少年多做運動。」

逾七成兒童運動量未達世衞標準 運動時間較疫情前少

運動量方面,按世界衞生組織建議,5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平均每天應累積最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是次調查結果顯示,逾七成(72.7%)受訪兒童運動量未達世衞標準,逾六成(61.8%)受訪兒童屬於「不活躍」或「低度活躍」。有38.5%的受訪兒童表示相比疫情前,現時進行體能活動及做運動的時間減少。與本會2018年的調查比較,符合世衞建議標準的兒童比率由37.0%降至27.3%;屬於「不活躍」或「低度活躍」的比率由53.9%增加至61.8%。

調查亦顯示,兒童的運動時間越長,其快樂程度和生活狀況滿意度越高。一週運動3.5小時以下的兒童,其快樂程度為7.02分;而一週運動7小時或以上的兒童,其快樂程度為7.64分。

半數兒童渴望與父母一起做運動 四成多兒童認為親子運動有助建立運動習慣

是次調查中約半數受訪兒童表示「很想」或「幾想」與父母一同做運動,四成多(46.7%)受訪兒童同意親子運動有助他們建立運動習慣。調查亦顯示,相比沒有進行親子運動的兒童,經常進行親子運動的兒童親子關係更親密、快樂程度和生活狀況滿意度更高。而約四成(40.2%)兒童期望社會服務機構舉辦親子體育活動。

此外,親子運動及父母個人的運動習慣亦會影響兒童的運動量。調查結果顯示,若家長自己有做運動的習慣、經常鼓勵或安排運動給兒童,以及經常進行親子運動,兒童的運動時間亦會較長。

過半兒童盼增運動量 惟缺乏時間、場地及同伴

受訪兒童中,逾半數(53.4%)表示想增加體能活動及做運動的時間。調查結果顯示,阻礙兒童運動的三大因素分別為:功課/學業繁忙,沒有時間、家中空間不足,以及沒有人陪伴;而促使兒童維持或增加體能活動及做運動的三大因素則是:喜歡做運動的感覺、需要鍛鍊身體,保持健康,以及有同伴定期一起做運動。

另外,分別有約四成的兒童認為學校、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社區服務機構提供的運動活動和訓練班,以及社區的運動場地/設施「非常不足夠」或「不足夠」。可見本港兒童有運動的動機,但缺乏做運動的同伴、時間及場地。

兒子愛運動影響爸爸 週末踏單車享受親子時光

本會亦邀請兩對父子分享參與親子運動的經驗和感受。爸爸Andy與9歲兒子Aiden,最愛在週末一起踏單車。Andy表示,過往自己沒有運動習慣,受兒子影響才開始參與親子運動。父子之間因此多了溝通話題,親子關係變得更加緊密。除了踏單車之外,Andy及Aiden曾參與由本會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所舉辦的親子閃避球、海綿槍射擊小組及籃球小組,父子現時建立恆常的運動習慣。Andy期望社區及學校能夠舉辦更多親子運動,讓更多家庭參與其中。

新興運動設備簡單容易上手 父子愛打三葉球增進彼此溝通

另一位爸爸Brian與9歲兒子Anson,在疫情期間接觸了新興運動三葉球,父子現時平均每日都會一起做一小時運動。Brian指這類新興運動所需的設備通常較為簡單,運動亦容易上手,以三葉球為例,只需要兩塊木板和一個有羽毛的球便可進行。Anson表示享受和爸爸一起打三葉球的時間,認為運動過程講求合作,能夠增進彼此了解和溝通,在過程中感受到快樂。

本會近年積極推動新興運動,Brian和Anson曾參與本會舉辦的「健心健身親子Workout Day」,體驗反應燈、手指地壺、桌下足球機及布袋球等,從中感受新興運動的樂趣。Anson期望政府能夠增設社區運動設施,例如單車徑及新興運動場館,以及開辦更多免費運動課程讓公眾參與。

建議

調查結果顯示,兒童的運動時間遠不及疫情前。三年的疫情期間,社交距離的限制、體育場地和設施關閉、體育課取消或改為線上進行,兒童的活動空間有限,不少兒童的運動量大減。踏入後疫情時期、兒童適應新常態的時候,在關注兒童在新常態下的學習情況的同時,應協助兒童重拾或建立做運動的習慣,以促進兒童的均衡發展。參照世衞建議的標準,兒童參與做運動的時間仍須提升。因此,本會建議平衡學科學習與體育活動的時間;並適度調節課業及考測的要求,令兒童有足夠的時間參與體育活動。

此外,本會亦建議政府應檢視社區運動配套、場地及設施,讓兒童有合適的環境和空間參與運動。近年的國際體育活動例如奧運和世界盃,能吸引兒童投入運動,本會建議政府把握不同體育盛事的時機,例如龍舟邀請賽及維港泳,推廣運動的益處和樂趣,亦可舉辦更多兒童可以親身參與而非只是觀賞的活動。

家長的角色同樣重要。調查結果顯示,父母的運動習慣、有否鼓勵或安排兒童運動、及親子運動的頻率,與兒童的運動時間、快樂程度、生活狀況滿意度及親子關係相關。這反映家長在子女運動方面有重要的角色及親子運動對家庭功能的貢獻。家長宜以身作則,多參與和投入運動,亦可安排合適的運動給子女參加,甚至親身陪伴子女進行運動,增進彼此的關係。調查亦顯示父母工作繁忙是阻礙親子運動的主因,建議政府多鼓勵僱主推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讓家庭有更多親子時間進行運動。

是次調查亦發現,同伴是影響兒童運動與否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做運動不只能強身健體,與友伴一起做運動更有助兒童建立社交生活,滿足其社交需要。本會建議學校及社區組織可多設計以小組或隊制形式、能促進團體交往的運動活動給兒童選擇,家長亦可鼓勵兒童參與其中。這有助提升兒童做運動的動機和持續性,並促進兒童的社交發展。

有關調查結果摘要,可在此瀏覽更多。


傳媒查詢: 

企業傳訊部助理經理–公共關係 林迦樺    

電話:2823 8636    

電郵:rebecca.kw.lam@bgca.org.hk

share:
返回頂部
立即捐款 立即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