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陳黃穗博士於2023年6月16日,榮獲香港兒科醫學會頒發的「兒童健康獎」,並獲提名為「兒童健康榮譽講座學人2023」。以下是陳黃穗博士在香港兒科醫學會周年演講會上的講辭:
兒童健康成長的太多和太少
今天得到「兒科醫學會」提名為Child Health Orater (兒童健康榮譽講座學人), 我感到萬二分榮幸。 能站在這裏,當然得有後台,那就是有87年歷史的香港小童群益會。
鄭重聲明,我當然沒有87歲。但由社工做到小組委員,以至執行委員會主席,和小童群益會的緣分, 超過50年!
小童群益會和兒科醫學會的情誼,是由2002年合作全港大型活動「香港兒童健康比賽」開始,至今已有21年。在這廿多年的合作計劃,就不在此一一交代。
今日的主題是「兒童健康成長」,我會講的是「太多和太少」。靈感正正是來源於「兒童健康比賽」這活動。
當年,我們就是察覺到新一代的兒童,已經從以前的體弱多病,營養不良,變成了「太多脂肪、太少健康」。
那麼,還有甚麼太多和太少,正在影響現在兒童的健康成長?所以嘗試將一些和同事們觀察到又特別關心的現象,在這裏和大家分享,希望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太多大人、太少細路」
這當然是由於香港的出生率,已經成為全球最低。新一代的仔仔女女,越來越多是四隻腳全身毛的。
所以我開始擔心,我們(小童群益會)和你們(兒科醫生)的工作,都將會成為夕陽行業。
現在可以是七個大人照顧一個小孩。兄弟姊妹買少見少,表哥表妹就更是瀕臨絕種。
但更令人擔心的是很多教養的方式,令到小孩一是很「BB」,一是很「大人」,好像沒有了「兒童」這階段應有的狀態和心態。
我們很多時候說,要為「孩子的將來」做好準備,即是要為他準備,將來要進入成人社會。
結果他們的童年,其實是在不斷的「扮大人」,提早做大人。
這樣的教養,他們容易變得老積、世故、勢利、處處計算、事事計較。練成了一代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這樣的教養,孩子會失卻了童真,沒有了童趣。
有童真的孩子,應該是充滿好奇,喜歡觀察,對新事物敏感,無憂無慮,不畏權威,喜歡幻想的。但我們卻要求他們,「坐定定,乖夾靜」!
孩子的童趣,在於事事全情投入,享受過程多於成敗得失,需要和重視陪伴,要「有人陪我玩」〈所以「唔侵你玩」是他們最介意的〉。當然,他們也喜歡「扮」;他們喜歡扮做超市收銀員、扮煮飯,但樂趣是在於模仿、創造和相信,而不是因為他們重視「職前培訓、生涯規劃」啊!
「 太多我、太少他」
小孩會自我中心,本來是正常的。
問題是這個「我」的範圍,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他們考慮和衡量事情的角度,是不斷擴闊還是逐漸收窄?我們又有沒有幫助和鼓勵他,顧及其他人的感受?
另外要特別小心,孩子是否只要講「我要…」和「我想…」,就大多數得到滿足。否則就呼天搶地,直到家長投降。這樣會令到孩子,越來越將「我」成為一切中心。
在這些孩子的世界,那個「他」,就只是用來比較和競爭的對象。是很難會有關懷和慈悲之心。
小朋友是要靠家長的教導才會學到顧及他人、關心他人的。我們還要教育小朋友怎樣和他人相交相處,更要懂得尊重和接受他人的不同和差異。
而且考慮和顧及的「他」,除了「他人」,還應該包括:他時、他地和他種。即是我們的行為,對未來、對其他地方,以至對其他物種,會帶來甚麼影響。這種關於”Otherness”的教育,正正就是「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的基礎。是關乎他們未來要面對的環境。
正如有心理學家指出,人生最常要面對的三個問題,就是:職業問題、人際交往問題、與家庭婚姻問題。本質上,都是要與他人合作、與人配合、跟人互動的。而「自我中心」只懂關注自己,正是許多問題的根源。所以,不能「我的心裡只有我,沒有他」!
「太多熒幕、太少寂寞 」
不單是小孩,越來越多人簡直是熒幕上癮。電視電腦、手機平板;低頭族不單頭越來越低,品味就更低。
由Facebook到Twitter到IG到TikTok,越來越習慣甚至依賴「用無聊的來充塞無聊」。
這些熒幕孩子,會越來越隔絕於周圍現實,滿足於單向接收信息,和單向的表達發洩,逃避雙向的溝通。現在,好像只剩下我們這些有「樂悠咭」的人,才會講電話了!
習慣了持續不停的感官刺激,稍有一秒的空白,便覺寂寞難耐。
這樣的孩子,不懂得怎樣處身寂寞,面對寂寞,和利用寂寞。
缺少了獨處和寂寞,自然就缺少了自我反省和發掘的機會。
當孩子寂寞無聊時,他會做甚麼?
他會胡思亂想,這就是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機會。
他會東張西望,這就是觀察和懷疑的機會。
他會回憶沉思,這就是內省和沉澱的機會。
他會無聊發呆,這就是尋找新事物、新興趣的機會。
假如孩子能夠學會一個人靜下來獨處,他便不需要追求熱鬧,或強求別人的認同。才可以做到「同行或獨活,都不怯懦」!
所以,不要以為給子女一塊熒幕,就可以換來家長的自由。電子平板只會換來生活的平板。
「 太多消費、太少感覺 」
沒有人會反對當今是一個消費社會。這樣的社會,你要享用、滿足,就得花錢買,這是常識和常態。但當”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阿媽的神奇魔法就只是消費。孩子的經驗也就只有由消費得來的經驗,吃的、玩的、旅行,連學習的經驗:像補習班、興趣班、遊學團,都是花錢得來的,都是一種消費。
當你的生活,甚麼都是花錢的結果,很自然就要追求有錢花,追求高收入的生活。高收入高消費成為了生活的目標,然後目標成為標準,高消費變成為生存的意義,以及成敗的標記。這,算不算是精明的選擇呢?又是不是唯一的選擇呢?或者是你想給孩子的選擇呢?
還有就是,如果消費就只是追求「性價比」(Value for money),要付出最少,得到最多。我們會教子女,這就是「精明」!但很少人會想到消費者的責任、消費者的自主性,甚至還有甚麼「少消費」、「非消費」、甚至「不消費」的選擇。
而消費時的感覺呢?那些渴求、興奮、滿足,以至後來的後悔麻木等感覺,可以和應該怎樣去面對、處理和調適,就不知從何入手了!
因為,從來也沒有人教我們和孩子怎樣去感覺。
從「感官」上講,除了好味好看、好玩好抵就沒話說了?我們不知要怎樣去捕捉、形容和界定各種感覺?
從「感受」上講,我們也不知怎樣去形容、面對、梳理和處理各種情緒?
小朋友沒有感覺的培育,容易造成感官的遲鈍,只能有單薄的感受和波動不穩的情緒。
沒有對感覺的提昇和拓展,孩子便很難懂得品嚐和細味,將來的人生自然就會落得越來越乏味了。
「太多得到、太少迷倒」
作為家長,我們當然不希望子女有所欠缺,有所遺撼。
我們會盡一切能力來提供,提供他們需要的,到想要的,然後到「乜都要」,到只需講「我要」!還要 Seven-eleven,年中無休。
很多孩子也不再數「我有乜」,只是看「我冇乜」,甚至投訴「未有乜」!
「精明」的家長就說:我也要他們付出的!例如要做家務,要達到甚麼的成績,才會買給他的。但我擔心的是,這好像把本來是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變成了交易的籌碼,這真的是精明嗎?
父母的確給了很多,但亦拿走許多。特別是子女喜歡和著迷的。
例如:電玩動漫,以至足球籃球、街舞板仔,到偶像小情人,都被認定是會荒廢學業,浪費時間,全部都禁止,要拿走。
所以你看,現在擠滿銅鑼灣的歌迷粉絲,都沒有多少是年青人了!
把孩子迷的和愛的,你認為「不正經」的全部take away,全拿走,結果他就會變好學乖?但要小心,結果他會否變成「清心寡欲」、「麻木不仁」、「了無生趣」、「生無可戀」?,而「生無可戀」正是有年紀輕輕就會輕生的原因呢!
其實「迷上了」甚麼時候變成了一件壞事?以前這是hobby是嗜好、是興趣。不是本來要鼓勵的事情來嗎?
「迷」要投入,投入才會深入,才有感情附托,年輕的人生才開始有了點意義。
功利些講,要有成就,除了天賦和特別勤奮的那些人,其他很多人都是因為「迷上了」,才做出成就的。
因為這樣就會專注、投入、深入鑽研,掌握全面細節,全部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所以當孩子迷上了甚麼,除非會傾家蕩產或危害健康,否則不要以「戲無益」為由,輕易拿走他。
有說:香港為甚麼出不了Bill Gates 或Steve Jobs?因為1. 香港家裡沒有車房;2. 因為家長總喜歡take away。 3. 因為家長硬是不准quit U!怎也得畢業,還要唸上Master!
「太多前景、太少風景 」
做家長的,當然希望儘量為子女的未來,打好基礎鋪好路。但問題是,我們真的知道,未來會是怎麼的嗎?
而我們說的未來,其實又往往只是著眼於「職業的前景」。並以此來决定子女應該讀甚麼、學甚麽、做甚麽,和最慘的是,要放棄甚麼。
我們真的能預測各種行業的未來前景嗎?你有預測到電競、遊戲設計以至外賣快遞的前景嗎?馬榮成之前,有誰預測過,畫漫畫可以住山頂!
就算是現存的職業,又有多少是我們真正瞭解的呢?
而且習慣了香港的生活空間,容易把行業的地域性想像得很狹窄。只看到一個城市,甚至只有「逼到入中環」,才算成功。把子女的未來,看成只剩下幾個選擇。
其實年輕的一代,很多已經超越狹窄的地域。我認識的有在巴西,供應全國的路燈;有在非洲,當慈善團體的管理顧問;又有在上海,做全國名牌釘書機「釘」的生意,然後給挖角去秦皇島,今次是賣鑽油臺;也有去了薩拉熱窩寫詩和民謠的女文青,還有在法國學藝然後到中山開點心店的快樂烘焙師,都是「那些年」在消委會當義工的基層出身的中學生,在香港以外,從事我無從想像的工作。
而且當work from home流行了,地域界限的想象,又應怎樣改變?
要為子女的未來著緊,卻只懂用「職業的前景」來盤算,這種投資策略,會有多大風險呢?而賭輸了,賠上的又會是甚麼呢?
何況只有5歲10歲15歲的小孩子,他們的性格、興趣和能力都遠遠未有定型,他們的可塑性才正正是最寶貴的。用職業的前景來規劃他們未來的生涯,究竟多會得到生,還是捱?
家長的「責任」,也可以不是按我們計算的前景,為子女未來鋪路,其實完全可以,改成為子女打開不同面向的窗,讓他們看到:不同的風景,其實會是各有千秋。
東面的窗,可以看到日出,但就不利「瞓到自然醒」。向南的窗,冬暖夏涼,卻容易脫離現實,穿錯衣服惹來傷風感冒;西面的窗,夕陽無限好,但會熱得像焗爐;向北的窗,冬天特別冷,或許有利鍛煉體質;日本的建築師會告訴你,能引進北光的房間,溫和而立體,是他們最夢寐以求的設計。
窗,還可以睇海景、睇山景、睇街景;睇天睇雲睇星、睇樹睇人睇車。
當然還應該有窗,讓子女看到外國,看到世界不同的風景。
前景,容易變成只看到錢。開窗多看風景,就可以引發和培育子女觀察、欣賞以至行動的興趣和能力。
與其忙於「開度門,鋪條路」,不如想辦法為子女打開多幾片不同面向的窗。
所以,家長的任務,可以試試Open windows with different views, 然後就有希望再進一步,鼓勵和培育他們With their own views。
那麼他們的未來,就可以不只以「擁有幾多百呎」來量度了!
「 太多縱容、太少從容」
現在你隨時會聽到,有小孩大喊大叫大吵大鬧,甚至在地上爬來滾去,而旁邊總會有視若無睹的家長。
也時常會聽到,有小孩說「我要買甚麼」、「我要吃甚麼」、「我要玩甚麼」,而旁邊總會有「孝順的父母」。
縱使旁人都為之側目,而旁邊總會有面露欣喜,甚至欣賞的父母。
你或會奇怪,家長怎麼可以這樣縱容子女,而不覺得有問題?
因為有人指出,人類有四大盲點: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寵物、自己的文章和高官的政策!
縱使旁人都看到明顯的問題和不足,但既然是盲點,那自己當然是看不到的!
還有就是,大多數人類都是「有心理,冇真理」的。
當然,縱容也可以只是「無計可施的藉口」而已!來一個「闊佬懶理」,就少了很多煩惱。不過先決條件是,「你要係闊佬囉」!
但反過來,不會縱容的家長,又可能太過緊張。
大人太緊張,孩子就「好緊張」!這樣的孩子,自然很難健康地成長。
所以不能縱容,但要從容。
小朋友是要教導、引導、誘導、輔導,才會懂規矩、有教養、明事理的,所以不能縱容。但畢竟他只是一個小孩,你的要求他不一定能做得到,這時就得從容面對。
但請千萬不要將子女的表現當成自己的成績表。在分數面前失了分寸!
特別是小朋友「失敗」的時候。重要的,不是我們自己怎樣去面對;重要的,是我們讓小朋友怎樣去面對「失敗」。
「太多起跑線、太少荷爾蒙腎上腺」
關於起跑線的討論,已經有很多專家提供意見,我只想補充一點,
起跑線的局限,是只適用於跑,不適用於跳高射箭、滑雪溜冰等等項目,更不要說各種講求團隊的球類活動,對長跑也毫無意義。你怎麼知道,你的子女只是擅長短跑,而不是有其他的強項?
而且,生活不是一場競賽,只有一條賽道。生活更多是要與人合作共存;生活和生存的方式,也是有無窮的選擇。
贏在起跑線,為的是最快到達終點。但生活沒有終點,唯一的終點就是死亡,所以,你究竟想推孩子往哪裡去?
當然我理解,家長只是想為子女的未來好過點,而作出準備。
但孩子最快要面對的未來,就是青春期的來臨。
與其花盡心力,為他們二十歲以後作準備,不如多準備他們十二歲時,要怎樣面對,由荷爾蒙和腎上腺帶來的生理、心理、情緒甚至性格上的變化和不安。
「太多案例、太少法例」
太多案例,單是過去幾星期的新聞,已不用我再多說了。
我們是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法例,來保障和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這令我回想到我初到消委會工作的經驗。
1985年加入香港消費者委員會。 當年香港玩具出口是世界第一,可是在本地出售的兒童玩具,很多是不合安全標準的 。 例如顏料含鉛量超標,有尖角及裝嵌不安全。 嬰兒奶嘴就發現含致癌物質, 引起全香港父母恐慌 .
當時幾乎每個家庭都用的摺枱,是沒有安全鎖的,常常發生摺枱夾死兒童的慘劇,令人心酸 。我們也揭露了奶粉的營養成分不足等等。
消委會幾經努力推動, 香港終於陸續通過了產品安全條例,保障兒童的安全和健康 。所以立法是最直接和有效改善問題的手段。
此外還要有公眾層面的參與,也需要相關團體在各自範疇出心出力。
包括提出問題和建議,改變認知、改變意識以至改變文化。
例如:小童群益會在2017年開始提出「早期介入(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的理念,把服務年齡從6歲下調到0歲。我們要感謝兒科醫學會兩位前會長吳彥明醫生,他是小童群益會前執行委員會主席,及葉栢強醫生他是現任小童群益會義務秘書,他們的推動及眾多兒科醫學會朋友的協助,將「早期介入」這理念,落實成為服務,我們衷心感謝 !
最近,小童群益會亦正在推動「兒童友善城市」,將保障兒童安全成長,從家居環境推展至整個社會。為促進兒童健康的成長提供更有效更全面的服務。
剛好在Facebook看到一篇文章,正好借用來作結。
作者提到我認為一定不能少的「….莫過於理解和尊重了。
希望(孩子)和我的相處,感到格外的輕鬆,在輕鬆中又感到真實的教益,溝通起來很舒服,有時更無需過多的言語解釋,只是靜靜地同處一個空間,彼此就能心意相通。就像那位很懂自己的朋友!」(摘自《帶我去旅行》面書6月11日帖文)
在此,祝願我們孩子的童年,在各位有心人的努力下,
多一點溫馨、多一點幽默、
多一點詩意、多一點原野、多一點星空!
多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