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2日) 家是兒童生活成長的重要地方,良好的家庭互動及適切的家庭環境,能提供全方位的優質刺激,令嬰幼兒有更好的成長。在探討兒童成長發展的過程中,了解兒童的家庭環境質素至為關鍵。為了讓本地社工有客觀準則進行家庭探訪,香港小童群益會引入由Caldwell及Bradley研發的Home Observation for Measurement of the Environment(中譯:《兒家.宜居家庭環境觀察量表》),並於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進行本土化驗證研究。
《家庭環境觀察量表》是評量家庭環境的重要工具,在國際間廣泛使用,但目前沒有經過驗證的中文版本。是次研究以家庭訪問形式,邀請本地131個學前兒童(3歲4個月至6歲)家庭及129個嬰幼兒(3歲4個月以下)家庭參與。取得有效數據之後,交由澳洲維多利亞大學米切爾研究所梁敏博士,以及香港小童群益會早期兒童發展督導委員會委員許娜娜博士進行分析,透過分析親職壓力、兒童行為表現、兒童成長發展、家庭收入及父母教育水平與家庭環境的關係,以驗證研究的效度。
全港首份本土化家庭環境觀察量表 助社工家訪評量嬰幼兒家庭環境
研究結果顯示,親職壓力、兒童行為問題與《兒家.宜居家庭環境觀察量表》呈負向關係,而兒童成長發展、家庭收入及父母教育水平則與《兒家.宜居家庭環境觀察量表》呈正向關係,與原英文版的研究結果相符。梁敏博士表示,是次驗證研究顯示《兒家.宜居家庭環境觀察量表》嬰幼兒及學前兒童中文版取得良好的效度、信度及測量屬性,是全港首份適合香港嬰幼兒和學前兒童的家庭環境評量表,有助本地社工以客觀準則進行家庭探訪,透過觀察及評量家長與嬰幼兒的互動及家庭環境,從而促進兒童的成長發展。
八大指標助家長為嬰幼兒提供優質家庭環境
香港小童群益會署理助理總幹事馬若儂表示:「零至六歲是兒童腦部及身體成長發展的黃金期,具有優質刺激的家居環境和設備,以及良好的親子互動,對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在《兒家.宜居家庭環境觀察量表》學前兒童中文版中,列明八項量度家庭環境的指標供家長參考,包括「學習素材」、「語言刺激」、「家居環境」、「反應性」、「學習性刺激」、「模範」、「多樣性」及「接納」。以「學習素材」為例,孩子應有最少兩樣玩具或遊戲可讓他/她自由表達;而「家居環境」方面,則需要兼顧安全性及對孩子的吸引力,住所內部設計不應該黑暗及單調。
照顧嬰幼兒需要顧及的事物甚多,有受訪家長坦言在育兒方面曾感挫敗,不懂得應對哭鬧的嬰兒及進行適當照料,亦對於添置適齡玩具及家居設備感到無從入手。本會「恩童計劃」社工跟進介入之後,運用《兒家.宜居家庭環境觀察量表》進行家訪,觀察及評量家庭環境及親子互動狀況,了解嬰幼兒的成長需要,從而提供適切援助。針對家居環境方面,恩童計劃向基層家庭借出適合嬰幼兒使用的家居設備,例如兒童書枱、椅子、地墊、玩具箱及廚房門欄等;而針對嬰幼兒個人成長發展,社工為基層家庭送贈適齡玩具及學習素材,包括「煮飯仔」玩具、穿繩積木及圖書等,助嬰幼兒透過玩樂訓練大小肌肉、溝通、社交及解難能力。恩童計劃期望為基層家庭提供適切家居設備、玩具及學習資源,讓每位小朋友都能獲得平等發展機會。
單親媽媽照顧SEN兒子感挫敗 獲社工支援提升親子互動
兩歲的明仔被診斷為整體發展遲緩,專注力、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較同齡孩子為弱。明仔媽媽獨力照顧兒子,支援網絡薄弱,承受頗大的生活和情緒壓力。二人於村屋居住,活動空間不大,附近亦沒有遊樂設施。因經濟條件所限,媽媽較少買玩具給明仔,家裡亦欠缺保護幼童的家居設備。因需要24小時全天候看顧兒子,媽媽在育兒上偶爾會感到挫敗。
參與本會恩童計劃後,媽媽得到社工及言語治療師支援,育兒路上不再感到孤單無助。社工進行家訪之後,按《兒家.宜居家庭環境觀察量表》的指標評量家庭環境及親子互動,並按明仔的成長需要送贈適齡玩具,如公仔套裝助明仔訓練溝通及社交技巧、顏色分類玩具訓練解難能力等;媽媽亦透過言語治療師的遊戲服務,了解兒子的能力和程度,學懂與兒子交流和互動。至於家居環境所需,恩童計劃借出廚房門欄、兒童書枱及椅子、地墊等,供明仔一家使用。社工亦不忘照顧媽媽的需要,為她提供情緒支援,減輕其親職壓力。
家庭經濟困難感壓力 新手媽媽獲贈玩具助兒子訓練社交
另一位新手媽媽Carman育有一名2歲兒子謙謙,她曾與兒子分開居住一段時間,起初不了解兒子的成長需要,亦因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在教養上感困難及壓力。參與恩童計劃之後,社工按量表指標評量家庭環境及謙謙的成長發展狀況,針對謙謙在大小肌肉運用、社交及溝通方面的需要,送贈相應的玩具如推拉音樂玩具車、拼圖、穿繩積木、停車場玩具等,讓謙謙透過玩樂進行訓練。
社工在進行家訪時,亦有觀察媽媽和兒子之間的互動,並建議媽媽多了解兒子情感上的需要。媽媽及後減少喝斥兒子,改以擁抱傳達情感,提升親子互動。她亦按社工建議每星期帶兒子外出,到「童喜點」或公園玩耍,增加兒子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從過程中Carman了解到即使家庭資源不多,仍可為謙謙提供全方位優質刺激。
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兒家.宜居家庭環境觀察量表》嬰幼兒及學前兒童中文版,是全港首份適合香港嬰幼兒和學前兒童的家庭環境評量表。許娜娜博士建議業界同工進行家訪時,可運用此量表,全面評量嬰幼兒及學前兒童的家庭環境,再輔以相關聯的家長壓力及兒童成長指標,促使家庭就不同成長階段的子女提供更具滋養的環境,達致保護兒童的果效。而且,業界同工透過跟進介入有需要的家庭,分享量表中的客觀標準及提供適當的指導和示範,有助提升父母和嬰幼兒的互動質素,令他們更能投入和適應父母的角色。
研究亦顯示,家長作為嬰幼兒最親近的人,他們所提供的家庭環境及親子互動與孩子的成長有密切的關係。故此,業界同工除運用《兒家.宜居家庭環境觀察量表》評量嬰幼兒的家庭環境外,亦須強化家長的親職能力。業界同工可運用此量表以明白家庭的需要及參照教育局發布的家長教育架構(幼稚園),從而為家長提供實證為本的的家長教育課程,讓家長了解嬰幼兒的發展里程碑及成長需要,亦學習正面育養孩子的技巧和兒童為本照顧模式,例如正向管教技巧、情緒處理方法、親子遊戲技巧和親子對話式閱讀策略等,從而促進嬰幼兒全方位發展。
傳媒查詢:
企業傳訊部助理經理–公共關係 林迦樺
電話:2823 8636
電郵:rebecca.kw.lam@bgca.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