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日) 過去兩年疫情持續,停課期間學校轉為網上授課,對育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的家庭帶來不同程度的挑戰。為了解疫情下SEN學童的學習及發展狀況、家長精神健康狀況、家庭狀況及服務需要等,本會於本年5月18日至7月11日進行了一項「疫情下育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家庭的狀況調查」,以問卷及個案訪問形式,收集了525份(262學前家長及263小學家長)有效問卷;而是次研究亦與數名家長進行了電話訪問,進一步了解疫情下家長在育兒方面的挑戰。
香港小童群益會高級服務顧問林綺梅表示,零至六歲是兒童成長發展的黃金期,對於SEN學童來說,三至六歲更是進行介入訓練及治療的關鍵時期。然而,持續兩年多的疫情令幼稚園學童參與實體課堂的日子不足一半,SEN學童在訓練上也難以實行家校合作的模式,家長許多時候需要兼顧訓練及照顧子女,壓力大增。有家長坦言,自己難以長時間協助子女進行家居訓練,極需要喘息的空間,在育兒方面感到有心無力。至於育有小學SEN學童的家長,情況也不遑多讓,在指導子女學習及管教上亦面對不少困難,身心俱疲。
七成小學學童家長認為疫情後子女學習進度惡化
調查結果顯示,相比疫情前,SEN兒童的學習進度、情緒管理及行為問題出現惡化的情況。小學學童方面,有七成(71.1%)家長認為疫情後子女學習進度惡化;其次是情緒管理(57.4%)及行為問題(51.3%)。而學前兒童方面,逾四成家長表示子女的行為問題、情緒管理及社交互動/溝通能力惡化。此外,質化數據反映SEN學童欠耐性,難以專注地在家中參與網課和網上訓練,而學前家長亦表示子女在疫情下缺乏學習社交互動的機會,擔心子女復課後的社交和情緒適應。
逾七成學前兒童及小學家長支援子女學習感困難
長時間留在家抗疫,家長照顧SEN兒童承受巨大壓力。逾七成學前兒童及小學家長在支援子女學習及發展進度上感到困難;其次為處理子女情緒及行為問題。不少家長指疫情期間長時間與子女留在家中「困獸鬥」,親子時間的質素下降,與子女發生磨擦的機會增加。同時因處理SEN學童的行為問題而承受巨大壓力,個人情緒狀態變差,容易變得暴躁,身心俱疲。部分家長更出現中度或以上的抑鬱和焦慮徵狀,情況令人關注。
近六成學前家長自覺支援子女升學欠知識
有關支援子女升學的準備,近六成學前家長表示自己沒有足夠知識與技巧協助子女;亦有四成半小學家長認為子女沒有能力應付下一學年的入學/升班/升學。學前家長主要擔心子女難以適應小學的上課模式,亦擔心他們在社交情緒上的適應問題。家長希望得到更多升學支援服務,例如預備入學/升學的活動,協助家長為子女升學作適當的準備。
SEN兒童疫下缺乏互動經驗 媽媽憂升小後影響社交
疫情下SEN學童長時間留在家中上網課,影響學習成效。全職媽媽Janice育有三名子女,二仔Matthew 6歲,有自閉症特徵及整體發展遲緩,在語言、社交及大肌肉發展方面較弱。Matthew自2019年9月起接受本會「樂牽」到校學前綜合服務,當中包括言語治療、職業治療及綜合發展訓練。受疫情影響,實體訓練暫停,幼稚園亦轉為網上授課,Janice指兒子難以專注及投入,影響學習進度,識字量及詞彙量減少;亦因較少上實體課的機會,兒子缺乏和同儕相處的經驗,令學習動機減低。媽媽指Matthew的表達能力較弱,擔心他9月升小一後的社交狀況。
Matthew的個案只是冰山一角,教育心理學家歐嘉莉表示,疫情下幼兒的學習進度和身心發展受到影響,在實體訓練時間減少下,許多SEN學童更受影響。她預計今年升小一的SEN學童在適應上會遇到更多挑戰,包括自理、常規、社交及情緒等方面。她也指出SEN學童在疫情下較少機會參與實體課堂或訓練,缺乏親身與同齡小朋友互動的經驗,在社交方面的問題將會慢慢浮現,需要多加關注。
建議
是次調查結果反映育有SEN兒童家庭在疫情期間所面對的挑戰,包括學習進度惡化、照顧壓力增加、社交及情緒適應問題。本會建議家長應多加留意子女的情緒和社交狀況的變化,有需要時尋求學校或專業人士的協助。此外,建議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加強幼小服務銜接及持續支援,為家長提供支援和諮詢服務,以及介紹社區資源。本會亦鼓勵家長多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避免長期因照顧子女而出現過勞情況。另外,建議社會服務機構加強對照顧者的支援,提升管教能力及舒緩情緒壓力,全面了解家長的需要,推展合適的家庭服務。
有關調查結果摘要,可在此瀏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