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下的复元,有赖大家共同携手,陪伴儿童、青少年及家庭,共创未来。
香港小童群益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陈黄穗博士,BBS,JP


疫情退却,社会开始步入复常后新常态。然而,我们看到儿童、青少年及家庭在疫情期间所受负面影响的延伸,不论在身心健康、学习及生活条件方面,都让大家在这「过渡」期间,需要更多的适应及支援。一些身处不利环境的基层儿童,或是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所面对的挑战则更为突出。
我们心系学童如何适应返回校园,恢复面授上课。我们看到疫情虽然减退,学生及家长仍会担心同学一起上课及活动或会提升他们再次染疫的风险。此外,青少年在疫情时长期佩戴口罩,当不用配戴时反而涩于面对面与人相处。同学朋友之间在疫情时未能见面,也削弱了他们之间的联系,甚至日常社交及相处技巧。回到学校,不少学生同时面对课程及重建人际关系的挑战;巨大压力下,同学间的冲突增加,身心健康及亲子关系也受影响,部份学生甚至因不适应而未能如常上学。
因此,与学校一同合作,协助学生重建校园内健康的社交生活,非常重要。机构在学校与地区服务的同工致力与学校携手合作,加强学生导向活动,减少同学及家长的烦忧。同时,亦举办更多小组及活动,帮助学生习惯面对面与人相处,提升社交技巧,希望尽快建立同学间及同学与学校间的正面联系,承托他们的适应需要。我们的「携晴计划」亦透过「家庭、社工、学校」三方协作,为情绪受困扰未能正常上学、隐蔽在家、甚至有自残行为的中学生提供多元化情绪健康支援服务。
我们也特别关注一班在新学年面对学习新阶段的同学。例如升小一学生,他们在疫情期间没有正常上课,到正式复课后便要面对新同学、新环境、新阶段课程,家长作为儿童身边最大的支援者,也承受当中的压力。早在疫情期间,机构的二十三间中心已联手在全港推动「快乐升小一 ·亲子齐话得」计划,在疫后继续以实体方式提供服务。我们着意平衡儿童及家长的个别及共同参与,除了在小组让他们有朋辈学习支援时间外,也在亲子活动中提升父母与子女间的了解、互动与亲密感,以支援他们面对升小一的适应。
同工当然亦关注升中一同学的需要,在本会全港二十三间中心推行「升中同行计划」。至于一班在复常后不久便需面对公开考试的中学文凭试(HKDSE)考生,机构亦特别加强了「DSE同学会」的服务,支援学生在资讯及情绪需要的同时,也支援家长需要。
本港整体经济于疫情后开始回复,可是「贫富悬殊」和「贫者愈贫」的问题仍十分严重,部份基层劳动行业的就业情况更为严峻,加重了基层家庭的经济担子1。「群益宝库」继续在疫后延续向紧急需要家庭提供经济及生活支援,并于2022/2023年度共批出超过190宗紧急资助申请个案,纾缓受疫情影响之基层家庭的逼切需要。
后疫情下的复元,仍有赖大家共同携手,陪伴儿童、青少年及家庭,共创未来。
1 根据政府统计处发表的2023年1月至3月临时劳动人口统计数字,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为3.1% 达到115, 100人。就业不足率为1.2% 有46 7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