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2021 年 4 月 16 日)过去一年多,2019 冠状病毒疫情持续,经济环境转差,社会问题逐渐浮现。在抗疫新常态下,社会各阶层都受到影响。儿童亦不例外,无论在学习、社交、情绪上都遇到不同的挑战。本会一直关注本港儿童的快乐状况,分别于 2008、2016 至 2019 年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本年度的调查以「希望感」为主题,探讨现时香港儿童的希望感及其与快乐程度的关系,以及了解他们对未来的目标、规划、信心和感受。有关调查于本年 2 月 22 日至 3 月 17 日以网上问卷及电话访问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本会 6 至 17 岁的会员。最后收回 755 名儿童的有效回复。有关研究结果今天发布。
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的快乐程度下降,平均分为 6.94。研究及发展经理赵振雄先生表示,与 2016至 2019 年的结果比较,儿童快乐的平均分首次跌破 7 分,整体儿童的快乐程度首次离开「快乐」的区间。他又指,儿童的社交受到负面影响,约四成儿童有时/经常觉得孤独;逾四成儿童表示在过去一个月从来没有/甚少与朋友亲身见面;若以时常/经常作计算,没有频密联系朋友及只会用一种方式频密联系朋友的儿童都约有三成。他分析指,单纯以文字讯息与朋友联系的儿童,孤独感不会明显减少;以越多种方法与朋友联系,孤独感越低,希望感越高。
调查发现,疫情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持续。过去一年,接近四成儿童曾遇到重大困扰或情绪波动,他们主要遇到有关学习、社交及家庭方面的困难。有遇到重大困难的儿童当中,约三成半未有主动找人倾诉或帮助,亦有一成多的受访儿童认为在重大困扰或情绪波动时,没有可以倾诉或求助的对象。另外,疫情持续一年多以来,仍有 17.9%的儿童表示网上学习配套不足(例如计算机、网络、适当的家庭环境);有六成多的儿童表示家庭经济收入因疫情而减少。
对于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现况和前景的看法,儿童普遍评分较低,显示他们对社会现况感到不满意,对社会前景亦缺乏信心。有长远生活目标的儿童中,有 19.7%的儿童选择「移民到外地」为目标之一(研究摘要,表 16)。另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 46.5%的儿童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有些希望或很有希望,分别有约七成和四成的儿童有订立短期和长期生活目标。个人能力和效能感对希望感的影响最大,而感到希望越大的儿童亦较为快乐。综观整体儿童对未来一年的感受亦偏向正面,惟本会发现,个别群组包括领取综缓的家庭的儿童及 15 至 17 岁的青少年面对更多困难,快乐程度较低而孤独感较高,他们对前景的信心亦较低。在疫情持续的状况下,这些群组对支持服务及措施的需求会更大。
总干事陈健雄先生提出以下建议:1)家长、学校及政府应共同着力提升儿童的快乐感和希望感。家长应与子女一起探讨对未来,加强情感支持,以助子女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学校可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让学童试炼,培养儿童达成目标的信心和能力;政府应着力推动跨专业合作促进儿童的精神健康;并投放资源作政策创新研究及服务,提升儿童对未来的希望感;2)在关注情绪受困扰的儿童,鼓励儿童的求助行为方面,可从以下着手:推行校本的朋辈辅导、加强青少年网上辅导服务及着力推广小区关怀;3)鼓励儿童不单以社交媒体文字讯息交流,尝试主动致电慰问朋友,表达关心,以多种方法维持社交连系;4)关注停课对儿童的影响,在复课时关注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的情况及情绪和行为上的转变,以助他们恢复校园生活;5)政府尽快落实财政预算案中提出的措施以纾解各阶层家庭的经济困难,并设立失业援助金及提供津贴予儿童和青少年以帮助基层家庭。而社会各界在为基层提供物资支持时可加上关怀讯息,增强基层的小区连系和支持网络;6)政府正视和聆听青少年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期盼,在施政时纳入青少年的意见;积极在小区青少年服务及职前训练注入生涯发展的元素,提供适切支持,以助青少年订立及达成长远生活目标。
总干事陈健雄先生与研究及发展经理赵振雄先生表示调查发现儿童的快乐程度下降。
总干事陈健雄先生跟三位学童对谈,了解他们香港的现况及对未来的看法。
(左起)黄紫茵、郭思言、伍纹况分享了疫情及停课期间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