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小童群益会赛马会儿童心理创伤治疗服务 「创伤跨代转移研究调查」發佈会 照顾者曾经历愈多创伤,其孩子亦有愈多心理困难

(香港 – 2019年5月14日)儿童在成长历程上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战,不幸的成长经历和日常生活的事件亦有机会造成儿童的心理创伤。童年心理创伤不但影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也会影响其世界观、价值观、家庭观,没有处理的创伤会持续影响至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香港小童群益会一直关注儿童的精神及心理健康,早于2013年开展心理创伤治疗服务,2017年,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出「赛马会儿童心理创伤治疗服务」,成为全港首间提供儿童心理创伤治疗的机构。本计划邀请了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创伤跨代转移研究调查」,研究创伤跨代转移在香港的状况,当中探讨照顾者的创伤经历与其管教模式、亲子关係,儿童行为及整体身心状况的关係。有关调查结果今天發佈。

是次调查于2018年4月28日至2019年3月29日以自填问卷方式进行,并在23间幼稚园、小学、儿童及青少年中心邀请有3至12岁儿童的照顾者填交问卷,最后成功收回530套有效家长及学童问卷。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高级讲师梁淑雯博士在公佈调查结果时指出,超过四成(47.4%)受访儿童有经历一件或以上创伤事件,而受访儿童之照顾者当中,超过六成(66%)有经历一件或以上创伤事件。有关儿童最常经历的创伤事件,首三位是「与教育有关的压力事件」、「与他亲近的人患病或因病过世、照顾患病的亲人」及「交通意外」;而照顾者最常经历的创伤事件,首三位是「与他亲近的人患病或因病过世、照顾患病的亲人」、「与教育有关的压力事件」及「交通意外」。

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照顾者的创伤经历愈多,其负面的健康问题则愈多。同样地,有创伤经历的照顾者无论在生理状况、焦虑与失眠状况、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亦较多。调查亦發现,照顾者创伤经历与自己的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对生命经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及负面的管教方式,有显着的关係。而在251个有创伤经历儿童及350个有创伤经历照顾者当中,接受辅导的人数比例皆偏低,儿童只有10.36%,而照顾者则只有7.14%曾接受辅导服务。

梁淑雯博士指出,儿童的创伤经历,会为他们带来情绪、专注力、行为和社交上的负面心理影响。照顾者曾经历愈多创伤,其孩子亦有愈多的心理及成长困难,反映创伤的负面影响会转移至下一代。此外,有创伤经历人士寻求辅导的比例并不多。

总干事陈健雄先生就「创伤跨代转移」的现象向家长、社区人士、教育界、社会服务界及政府作出不同建议。他建议家长宜留意创伤对自身的身心影响,及早处理自己的创伤或寻求专业协助,预防创伤跨代转移。子女如不幸地都遇上创伤经历,家长可以以自身经验去辅助子女跨越创伤,一起从创伤中成长起来。他鼓励社区人士多关心自身及身边人的创伤经历及精神状态,多关顾自己、家人及身边的朋友和邻舍。此外,他建议教育界应提高对儿童心理创伤知识及意识,学校应提供个人支援服务,协助及提供机会让受创学生克服逆境。有关对创伤治疗的认知,他建议社会服务界应该採取一个较宏观的创伤定义:创伤不是以「事件」大小作定义,而应以「对当事人是否做成不能承受的压力」和「其出现的创伤症状」来定义。不少研究显示,多感官介入治疗手法对治疗心理创伤有显着功效,业界同工应加强训练。最后,他建议政府设立专门的心理创伤治疗服务,以深入协助有创伤经历的家庭,并建议政府考虑如何推动「愉快学习」,为老师、照顾者和孩子建立减压的学习环境。

有关调查结果撮要,请按此

调查發现照顾者曾经历愈多创伤,其孩子亦有愈多的心理及成长困难,反映创伤的负面影响会转移至下一代。

(左起) 本会高级服务顾问林绮梅女士、香港赛马会高级慈善经理黄玉华女士、本会总干事陈健雄先生、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高级讲师梁淑雯博士及本会服务总监(中央服务)傅淑贤女士希望有关研究调查能给予家长、社会服务界、教育界等带来启示。

返回顶部
立即捐款 立即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