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的过程中,分享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技能,不仅能促进友谊的建立,也能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会同理心。然而,许多父母在教导孩子分享时,却经常选择了强迫的方式,这样的做法不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最终造成反效果。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自愿分享,让他们在安全感中体会分享的意义。
分享的真谛:让孩子了解分享的意义
分享不仅是将拥有的东西给予他人,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分享背後的情感与意义。对於年幼的孩子而言,分享是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无法理解为何需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举例来说,当一个三岁的小朋友正在玩着心爱的玩具,当其他小朋友想要参与时,他可能会感到抵触,因为在他眼里,分享便等於失去。
建立物权概念:帮助孩子感受拥有的安全感
在孩子学会分享之前,首先需要建立对物权的概念。年幼的孩子往往会因为不懂得物权的意义而感到焦虑。当他们的玩具被强迫分享时,会感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正被剥夺,这样的情绪会让他们更加拒绝分享。为了帮助孩子建立物权的概念,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引导。
例如,可以告诉孩子什麽是自己的物品,哪些是别人的,让他们逐渐理解拥有的权利。同时,在孩子不愿意分享时,父母要尊重他们的决定,让他们明白拥有的安全感并不会因为偶尔不愿意分享而受到威胁。这种方式不仅能减少孩子对於分享的抵触情绪,还能让他们在将来「自愿地」与他人分享。
父母示范分享: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行为往往会模仿父母的举动。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示范分享的行为。
例如,父母可以在与朋友聚会时,主动将自己喜爱的食物或玩具分享给他人,更可以在孩子面前告诉他们:「我们可以一起分享这些饼乾,让朋友们也来试试。」,这样的行为能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同时,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分享。
渐进学习:逐步引导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
分享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对於年幼的孩子,父母可以采用渐进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其中包括从最基本的轮流玩开始,慢慢引导他们学会分享。
举例来说,当家中有其他小朋友来访时,父母可以先让孩子玩玩具,然後再引导他们一起轮流玩,透过这样的过程,孩子能够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学会分享并感受到这种行为带来的快乐。
尊重孩子:不强迫分享,尊重孩子的决定
在教导孩子分享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意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在面对孩子不愿意分享时,应该保持理解与包容,让他们明白不愿意分享并不代表自私,而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展现。
例如,当孩子不愿意把玩具借给其他小朋友时,父母可以询问孩子的感受,并可以这样问:「我明白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你可以先自己玩,我们以後再看看什麽时候可以借给朋友玩。」, 这样的方式不仅尊重孩子的选择,最终能够让他们学会自愿分享的行为,而当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时,父母可以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愿意分享你的玩具,让大家都能一起玩。」,这些正向的鼓励会让孩子感到自豪,进而增强他们的分享意愿。
(本文由香港小童群益会「乐牵」到校学前综合服务 特殊幼儿工作员 潘美琪姑娘撰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