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 JULY, 2024

亲子关系︱专家教你从掌握「爱的语言」入手 助建立更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和孩子在日常互动中所采用的言语表达方式,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为帮助家长更深入了解香港的亲子沟通现况,我们能从掌握「爱的语言」(赞赏肯定丶身体接触丶陪伴相处丶赠送礼物丶付出行动)入手,探究其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香港小童群益会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期间进行的《亲子沟通丶亲子关系与家庭和谐》问卷调查,访问了504位8至18岁的青少年及其非受薪照顾者,展示青少年与照顾者的亲子沟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孩子的年龄越大,照顾者使用「爱的语言」的频率越低;而照顾者较多通过实际照顾和提供物质需求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重视,而直接表达爱和欣赏则是照顾者使用频率最低的。

青少年渴望得到照顾者的鼓励和赞赏,及认同和肯定自己的努力,这些说话能令他们感到被接纳和重视,积极地尝试新事物丶克服困难及发展自己的潜力。

李锦记家族基金「家Channel」亲子沟通计划经理陈卓欣女士建议家长可尝试采用各种「爱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和交流,尤其是「赞赏肯定」的方式,多加肯定,减少批评,并使用具体而详细的措辞。家长可以尝试对孩子的各方面予以赞赏,包括他们的努力丶行为表现丶解决问题的策略,甚至是他们的正面行为如何影响到周围的人。另一方面,陈女士建议青少年首先可以尝试认识和了解自己最容易去表达和接受关心的方式,然後再去了解父母向自己表达爱意的方式。这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爱意表达,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回应和表达。了解自己和家长的沟通方式,有助於建立更良好的亲子关系。

陈女士亦分享了一个有效而健康的沟通模式----「善意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又称「非暴力沟通」,它可与「爱的语言」一起使用,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将大脑对大脑的交流转变为更加真诚的「心对心」对话。通常我们会立即对事物产生情绪和行为反应,但善意沟通教会我们先去觉察「观察」丶「感受」丶「需要」和「请求」等元素。

观察

客观地描述发生的实际情况,不带有任何主观的评论丶解读或判断。这有助於创造一个更加中立丶开放的沟通环境,为後续的理解提供客观的基础。

感受

表达你内心所经历的情绪体验和身体感受。在表达感受时,可以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并不带有指责他人的意味。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让对方更好地理解你的内心状态,而不会感到被攻击或批评,也有助於建立相互理解和同理心。

需要

探讨彼此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因为人的感受往往源於这些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这有助於找到感受背後的根源,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请求

明确提出能够满足需求的具体行动方案或措施,并要清晰地表达出来,让对方明白你希望得到什麽样的回应或行动。这有助於双方达成共识,采取恰当的行动来满足彼此的需求,达致有效的沟通。

 

陈女士将这四个元素概括并配合简单句式,整合成「善意沟通四部曲」:

 


亲子双方共同学习「爱的语言」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关心和重视,有效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感。通过运用「善意沟通」的模式,双方互相交流和理解对方,青少年和家长便能更好地建立深厚的亲子关系。这样的互动方式可以让彼此的感受和需求得到充分的回应,促进亲子之间的亲密连结。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用心倾听和表达,最终有助於建立更加牢固的亲子关系。

*本文由李锦记家族基金「家Channel」亲子沟通计划经理陈卓欣女士撰写提供

share:
返回顶部
立即捐款 立即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