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JUNE, 2024

育儿误区|拆解3-6岁幼儿大肌肉发展的迷思 专家指攀爬及球类活动好处多宜及早参与

育儿误区|拆解3-6岁幼儿大肌肉发展的迷思 专家指攀爬及球类活动好处多宜及早参与

由于香港的居住环境较狭小而户外活动空间不足,很多家长于子女学前阶段容易忽略大肌肉的发展。 事实上及早让幼儿参与攀爬活动及球类活动等,对其大肌肉发展甚有益处,就让我们一同拆解有关3-6岁幼儿的大肌肉发展的迷思。

谬误一:公园的攀爬设施太危险,不应太早给幼童作尝试?

很多家长或照顾者,尤其是长辈,因为担心幼儿于公园玩攀爬类别的设施时会跌倒受伤,所以都会避免或限制幼儿接触及游玩这些设施。

正确的观念 

香港的户外公园设施旁大多会表明该区设施的适用年龄层,当家长选择了合适的年龄区域予学童游玩后,一般而言该区设施的尺寸及高度都会符合幼儿能力范围之内。 故此家长可以于陪同或观察下放心地让幼儿探索不同设施。

及早地让幼儿参与攀爬活动,除了能促进幼儿的上落楼梯能力发展 (如..3岁幼儿应能自行1步1级上楼梯、3岁半幼儿应能自行1步1级落楼梯)外,亦能加强学童的空间距离感及动作计划的建构,因为幼儿除了需要学懂如何运用自己的四肢及躯干相互协调外,更需要自行判断如何于特定的空间内作合适的位置转移方能完成相关的攀爬活动。

谬误二: 为免家中电器及家具被「打烂」,不应给予幼童太多机会接触球类活动。

香港大多数家庭都没有户外的居家环境如花园或是天台,不少家长因担心家中电器及家具被破坏,因此除了周末或假期外出的活动时间外,不容许幼童接触球类活动。

正确的观念..

球类活动是技巧性活动,需要透过反复的练习和尝试方能掌握及完整发展。 一般而言,幼童在3-4及4-5岁的时期候便能够做到下手抛小胶球向前方5呎外目标,以及上手掷小胶球向前方12呎外目标等动作。 然而,由于香港幼童进行球类活动时会遇到上述的限制,所以他/她们于这方面的发展也相对地较为延迟。

球类活动大有益处

虽然球类活动看似和学术方面挂不上钩,但其实透过球类活动而锻炼出的肩膀稳定性、 上肢肌力、 手眼协调能力及眼球追视/追踪能力等 ,正正是看黑板、抄写课堂内容及书写作业时不可或缺的元素。

而球类游戏/比赛的参与也能让幼儿增加社交互动经验及学习如何按照规则有规范地去进行活动,因而能建构到幼儿执行功能中的自我抑制及重组功能的能力。

面对家居场地限制问题,建议家长在室内作球类活动时,可改用冲击性较低的替代物如丝巾、气球及海棉球等代替,减低家具遭受破坏的顾虑。 当然,若时间许可的话,还是鼓励家长多带幼童到户外或相关场地进行球类活动,因为幼童的身心发展能透过参与球类活动而提升。

 

share:
返回顶部
立即捐款 立即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