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不自觉地伤害到孩子的行为、说话 如何修补亲子关系?
身为父母也会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以及与孩子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不过,爸爸妈妈有不少日常相处时冲口而出的说话,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下伤害到孩子,久而久之令孩子缺乏自信,也会令亲子关系变得疏离。
Yahoo请来香港小童群益会赛马会「儿家倾」亲子沟通计划的计划经理Candy和表达艺术治疗师Jessica,分享在过去三年进行的家长工作坊和个案服务中,综合出家长最常犯的破坏亲子关系行为。 爸爸妈妈除了可以引以为鉴,还可以学习怎样修补与子女的关系!
不自觉地伤害到孩子的行为
说到一般家庭中,父母会不自觉地伤害到孩子的行为,一般也发生在沟通模式上。 Candy和Jessica综合出几个常见的例子:
1. 冲突中,家长未能调节情绪
家庭冲突一发不可收拾,未必是因为事件本身的严重性,而是因为家长与孩子双方情绪高涨,以致关系转差。 如果家长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或欠缺耐性与孩子沟通,不单会令日常冲突恶化,还有机会因为未能透过这些事件让孩子学会情绪调节、冷静处理问题,而出现更多情绪或行为问题。
2. 单向沟通
家長在溝通上較為單向,以說教、講道理的形式,目的是希望孩子跟從自己的一套,而忽略了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
3. 只着眼于孩子的行为,忽略孩子的需要
一个常见的情景:孩子发脾气时,爸爸妈妈着眼于孩子扔东西,而没有留意孩子情绪暴躁的原因。 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爸爸妈妈倾向马上针对行为问题,但Candy提醒家长,要留心孩子的需要,因为只要家长满足到孩子的需要,例如是被爱、被聆听,被信任... 孩子便不用诉诸用闹情绪表达。
4. 暴力沟通
暴力沟通可以分几方面,包括以权威、威吓性说话刹停孩子的行为,例如你再这样,我便不要你。 这种说话会令孩子害怕与父母沟通,而阻止双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
另外,「激将法」若拿捏不当,容易变成带有比较、侮辱性、指责的说话,家长以为可以透过「激将法」令孩子改变,但这样反而会令孩子缺乏自信,或感到爸爸妈妈不接纳自己。
不自覺地傷害到孩子的溝通模式
Jessica常常会问家长:「你最经常会对孩子说什么?」 而最多家长会说的「快啲啦!」 、「做咗功课未?」 ,原来也有机会让孩子感到不受尊重!
「儿家倾」亲子沟通计划于2022年1至2月期间进行一项「亲子沟通」调查,发现孩子最不想听到的说话有「做功课呀」、「快啲啦」之类的催促说话。 的而且确,说话能造成对人造成伤害,而不健康的沟通模式,对亲子关系和孩子心理健康的破坏就更深远。
容易伤害孩子的话语
1. 令人失去链接的说话
令人「失去链接」的说话有4类,首先是评论、判断的说话,例如「放学返到嚟又偷懒,所以唔够时间做功课」,是家长常常挂在口边而自觉没错的话。 「偷懒」带有一定的标签色彩,会令孩子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 家长不妨后退一步,先观察是否有原因令孩子做不完功课? 而做不完功课是否一定代表偷懒?
「评论」同时还包括带有比较色彩的说话,例如「人哋都做到,点解你唔得?」 ,除了将小朋友与其他人比较外,也会令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
2. 否定的说话
家长常常会对男孩子说「好小事,唔好喊。」 ,目的往往只是希望孩子的伤心情绪停下来,但当听到「唔好喊」,孩子或许会感到被拒绝,或理解成不准表达伤心的情绪。 虽然家长并非以责怪的心说出否定的话,但说出口来也会变得带有伤害性。
3. 命令式的话
「你唔准」、「你唔可以」、「你即刻出嚟」等较为由上而下的要求,也是命令式的语言。 这些要求很多时会忽略孩子做一些行为的原因。 其实,家长可以给予选项或以倒数的方法请孩子停下来,孩子只要感觉到自己有选择,或有较多的缓冲时间,便会乖乖合作。
4. 以道理包装自己的意愿
家长常常不为意地用上老生常谈的道理教导孩子,例如「哥哥要让弟弟」这种听上似是应份,但可能只是家长主观意愿的道理。 与其将道理强加在孩子身上,家长可以先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才作处理。
家长的出发点往往是为孩子着想,但孩子听到以上这些说话,未必能接收到爸爸妈妈的好意,更有机会形成冲突。 Jessica时常提醒家长,不单单是责骂式的说话,还有否定、强加主观意愿的说话也会带来伤害性,同时,说话的声调、态度,以至与孩子的身体距离,也是沟通中值得留意的环节。
「火遮眼」时要先停一停
改变沟通模式知易行难,而且长年累月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Jessica给家长一个小贴士,在冲突期间,首先要处理心情,才能处理事情。 如果家长自问未能马上冷静下来,可以尝试先退后一步,首先同孩子表达自己当下的心情未能继续对话,为大家制造一个10分钟的冷静期,在双方同意之下安全地暂停离开现场,例如喝杯冰水、洗澡、听音乐,做一些可以令自己冷静下来的小事。
曾有一个个案,一位妈妈与孩子常常争吵得面红耳热,当妈妈下决心改善情况后,她选择在开始怒火中烧时,告诉孩子自己需要冷静,然后走入房间。 待妈妈与孩子双方都冷静下来,才一起讨论刚才的发生的事件和感受。 孩子会模仿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当这位妈妈出现改变后,儿子也减少了尖叫、威胁父母的行为,亲子关系因而得到改善。
透过练习改变思维
家长若希望和孩子做到真真正正的良性沟通,让孩子可以以自己作为榜样,首要要由改变自己的思维开始。 而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是要靠平日多练习的。 Candy分享她曾向一位不善聆听家长的建议,例如,可以在闲暇时多听电台节目,练习听别人说话时不加入自己的评论。 又或者,可以在脑海中设想一些有机会发生的冲突情景,预先思考自己应该怎样冷静回应孩子感受,再向孩子说明自己的需要,这种在脑海中的演练,也能让爸爸妈妈在处理冲突时做得更好。
如果家長犯錯,可以與孩子坦率溝通?
首先家长要接纳自己作为父母,也会有做得不好的时候,而家长愿意向孩子解释或道歉,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让孩子学习负责任,因为家长与孩子分享内心的想法,也是建立互信关系的好开始。
不过,要打倒昨日的我,父母或者会感到尴尬、不知如何开口,Candy列出六部曲,方便家长逐步逐步改变。
1. 改变思维
爸爸妈妈首先接纳自己作为父母,也会有做得不好的时候。 而这也是一个与孩子一个共同成长的时机。
2. 进入亲子双方沟通、情感连结的状态
家长可先关心孩子的情绪及感受,这样可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想与孩子进入一个双方沟通、及情感连结的状态。 例如在处理事件时,家长不为意地发了脾气,事后可以对孩子说:「刚才爸爸妈妈很恶、很激动,有没有令你害怕、生气?」 孩子感到父母在谈及情绪、感受,会感得父母明白自己、了解自己感受,从而走出害怕的状态。
3. 承认自己的行为令孩子感难过
父母可以跟孩子坦白,承认自己曾有情绪激动,令孩子害怕,就着这情况,向孩子说声对不起,让孩子感受到负责任的重要。
4. 让孩子在自己身上,学习面对事件的过程
父母可以向孩子倾诉自己为何情绪激动,例如家长在上班时遇到挫折,回家后看到家中乱成一片,所以一时激动下便责骂孩子,而没有冷静了解事件,这样可让孩子知道情绪背后的原因,明白情绪本是没有错,只是可以有更合宜的表达的情绪方式。
5. 承认自己的不足,每人也有进步的空间及机会
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及讨论下一次再出现情绪时的处理方法,例如跟孩子说「妈妈在情绪调节方面仍有很多学习的地方,例如:在情绪激动时应先平静自己,学习与你好好沟通。」 ,这个沟通过程,可以让孩子知道虽然每个人也有不足的地方,但亦有学习及成长的方法及机会。
6. 尊重孩子的想法
虽然家长向孩子说了对不起,但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及给予孩子自主感,例如:「你可唔可以原谅妈妈,同埋比些鼓励妈妈做好啊?」相信透过这个过程,孩子会在家长身上学习到负责任的态度及正面沟通的好处。
同场加映:沟通小贴士
1. 注意身体语言
父母除了着重自己的说话,也可以多留心孩子的身体语言,以及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语调。
2. 多用问题,少用评论
多用问题式的说话,可让孩子多表达自己。
3. 少说「你」,多说「我」
要避免常将「你要这样做」的句子挂在口边,改为多以「我」出发,以「我留意到...」、「我看到你这样做,觉得...」表达感受,久而久之,孩子会学习家长表达感受的方式。
4. 让小朋友有选择
当发生争端,家长尝试退后一步,聆听孩子的想法。 一家人要和睦相处,应该是可以容下不同的声音,互相尊重。 而如果孩子在与家人的相处里,学会良性的沟通模式,他们也会将这一套正面沟通,应用于与同学、或师长中的相处,也能令孩子有更穏固的人际关系。
香港小童群益会赛马会「儿家倾」亲子沟通计划
计划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助展开,为期三年,主要为面临或有意改善亲子沟通困难之家庭提供全面及多元化的支持服务。 服务团队包括注册艺术心理治疗师、音乐治疗师、戏剧心理治疗师、表达艺术治疗师、社工、专业社交媒体管理员等,以多感官介入模式提供小组、活动、工作坊及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