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入读幼儿园 尽早帮助孩子纾缓分离焦虑、建立自理能力、适应规矩
孩子入读幼儿园,家长既期待孩子展开愉快的校园生活,同时又担心孩子适应分离、群体生活时会遇到困难。 香港小童群益会阳光校园 - 幼儿园驻校社工服务合共约为8500个家庭提供服务,服务队长侯凯龄(Ivy)与大家分享升幼稚园的常见疑难,让爸爸妈妈和孩子预早为踏入校园做好准备!
1. 面对分离情绪
在初开学的时期,孩子来到陌生的新环境,有机会不肯走进校门或是边走边哭闹,而爸爸妈妈目睹孩子因分离而出现情绪,自己也难免担心孩子不适应。
要纾缓分离焦虑,Ivy教导家长在正式上课前,与孩子尝试短暂的分离。 例如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到楼下买水果给你,买完便会马上回家。」 尝试在安全的情况下离开一会然后按时回家,让孩子意识到爸爸妈妈原来会外出办事,但只要等候一会便会回家。
而在正式上学时,家长一般也会感到紧张,有的更会请来「四大长老」一起送孩子上学。 虽然有熟悉的照顾者带孩子上学会较佳,但由于不同照顾者也有自己的情绪反应和要求,孩子其实难以同时照顾多位大人的反应。 Ivy建议应该尽量在开学的第一、二天与孩子一起上学,以外加上最多一至两位照顾者已经足够。
当父母看到孩子出现分离情绪,自己不用感到担心。 Ivy解释,孩子在这情况下哭闹属正常现象,加上爸爸妈妈就像是一面镜子,如果孩子看到父母情绪波动,自己也会受到感染,更难平服下来。 不少学校现时也会作出弹性安排,开学的头几天作为适应期,会安排较短的上学时数,有的学校更会在开学头一两天容许爸爸妈妈陪伴孩子进校,家长不妨把握机会顺道向孩子介绍学校的环境,让他们更安心。
2. 训练自理能力
透过日常训练和鼓励,让孩子知道原来自己也能够自行进食、收拾自己的物品,会感到更有自信心。
自己吃午饭
上到幼儿园,孩子在吃午饭时没有家长在旁,爸爸妈妈一开始会担心孩子不懂自行吃饭及饭后收拾东西。
Ivy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自行完成能力范围内的任务,包括换衣服、鞋子、吃饭等。 家长平日也可以多鼓励孩子自己进食,以及尝试安排孩子在特定位置吃饭。 同时,爸爸妈妈也不用太介意孩子弄脏枱面,万一孩子吃饭时不够小心,家长可以在食饭时透过提示让孩子改善。
家中的老人家有机会担心孩子吃得太少,家长可以按照孩子的食量逐渐增减饭菜的份量,让他们在习惯独自食饭时再进一步调整份量。
在学校去洗手间
幼儿园设有排洗时间,所以Ivy鼓励家长平日定时提醒孩子要上厕所,让孩子预先习惯。 若孩子已戒掉尿片,家长可让他们穿着学习裤,令他们熟习去厕所的流程。
学习收拾玩具
平日在家中请孩子自行收拾玩具,可以让他们习惯在学校玩完玩具后要自行收拾。 家长可以通过有趣的方法训练孩子,例如对他们说玩具有自己的家,并在情况许可下在家中专设一个位置给孩子放玩具,需要收拾时告诉孩子玩具要回家,请孩子将玩具放回专属的位置。
3. 适应学校规则
校园生活其中一个要适应的环节,就是有特定的流程和规律。 让孩子先体验每天有规律,可让他们尽早习惯。
为孩子预备所需物品
学校着重每日的常规,例如会要求孩子返校时放好自己的毛巾盒。 若是当天带漏了毛巾盒,孩子会感到担心、徬徨。 Ivy提醒家长在上学前为孩子预备所需的物品,包括抹手毛巾、饭后使用的湿毛巾等,能帮助他们安心跟从学校的常规。
订立生活流程
孩子在学校要跟从不同老师的习惯和指示。 家长可以尝试订立常规,让孩子学会跟从指示。 爸爸妈妈订立每天既定的流程,例如在差不多的时间听故事、玩游戏、吃饭和午睡等,让孩子体验有规律的生活。
听从指令
让孩子习惯听从和执行指示,可方便他们习惯在学校听从老师的指令。 家长可尝试从简单的两个指令开始,例如回家后指示孩子:「请你先洗手,之后才换衣服」。 在孩子习惯后再逐步提升,例如在洗手和换衣服以外,要求孩子把穿过的衣服、袜子放进污衣篮。
作息
孩子每天要准时上学,家长要让孩子在上学日子早睡。 小朋友对时间的概念较为薄弱,Ivy建议家长运用时间表,以图示例出每天要做的事项,包括起床、梳洗、上学、做功课、洗澡、玩耍、吃饭、睡觉等,生活的时间表能让孩子知道每天要做的事情。 Ivy也提醒家长,星期日晚要避免玩得太夜,让孩子有足够时间收拾心情。
另一方面,孩子平日午睡的时间跟学校的时间也许会有差异,家长需要在开学前为孩子调节。 即使孩子在学校睡不着,放学后感到疲倦,但家长也要避免他们回家后睡太久,否则会影响晚上入睡的时间。
3. 适应社交、学习生活
幼儿园的群体生活和学习生活,与孩子一直过着的居家生活有着不同的模式,想要孩子尽量容易适应,Ivy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到公园,让他们与同年纪的孩子一起玩耍,在过程中学习轮候和面对争执等群体生活的不同方面。
Ivy留意到家长常常叫孩子和朋友分享玩具。 不过,3-4岁的孩子仍处于平行游戏或联合游戏的发展阶段,即使几个孩子坐在一起玩,也不一定会出现分享、交换的行为。 家长不用心急要孩子学会分享玩具,反而可以慢慢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例如是吃水果时请孩子分享给家人,先建立分享的概念,之后到大约4岁起才多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玩具。
善用绘本介绍学习生活
要让还未有上学概念的孩子熟习学习生活,家长可以带子女到学校附近观察环境,向他们预告会到哪间学校上课、校园生活的内容等。 Ivy也建议家长善用绘本,向孩子说明上学的情况。 如果孩子比较容易紧张,需要较多时间适应陌生环境,家长可以用不同方法引导孩子表达感受、情绪。
开学后,家长要注意⋯⋯
1. 避免比较
开学后,家长不难观察到有的孩子对开学的表现较为理想,因而会不自觉地说出带比较色彩的说话,例如「你看看这位同学好叻,不会哭」、「这位同学懂得听老师的指令,为什么你还未能做到?」。 Ivy提醒家长要避免跟小朋友说这类说话,而应该用语言反映孩子的情绪,例如「爸爸妈妈留意到你现在感到紧张」、「你看起来有点不开心」等,再安抚孩子「有爸爸妈妈陪住你」、「在新的环境难免会感到担心,但爸爸妈妈会陪住你」。 爸爸妈妈用说话反映孩子的情绪感受,可以让孩子知道父母明白和会陪伴自己。
2. 孩子延后出现情绪反应
有部分孩子在上学的头一至两个星期未有特别的情绪反应,要待到第三个星期才开始哭闹。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般会担心孩子在学校被欺负、责罚。 Ivy解释,其实孩子倒退的行为并不罕见,例如睡不好、胃口欠佳、尿床等。 家长首先不用太担心,可以先向学校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再辅助孩子慢慢适应环境,让哭闹渐渐减少。 不过,若在开学后一至两个月,孩子的情况仍然持续,家长便要跟老师或社工沟通。
3. 教孩子认识情绪
Ivy认为家长可以善用情绪咭,让小朋友除了观察父母的面部表情外,也可以从情绪咭学会不同情绪。 例如在去完公园后,家长可以问孩子刚才与其他孩子玩耍的感受,让他们用情绪咭回应。 有的孩子上学后感到不开心,Ivy建议家长用动物玩偶讲故事,用角色讲述开学的故事以及人物遇到的困难,让孩子以抽离的角度理解日常的情况,想出解决的方法。
4. 多拥抱孩子
多拥抱孩子可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爱。 无论小朋友做得好,还是表现仍需进步,家长也可以拥抱一下孩子,并以说话鼓励孩子,用作代替物质奖赏。
5. 加强社交、言语发展
疫情期间要戴口罩,小朋友有一段长时间难以看到别人的表情。 Ivy建议家长多用说话反映看到的表情,例如:「看到你现在不开心」、「听到你哈哈大笑,你是不是很高兴?」 等,补足过往疫情不能观察他人的情绪的状况。 家长对孩子的情绪作回馈,除了可帮助孩子反映情绪,也有助于言语发展。
同时,疫情期间孩子减少与人接触,而增加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也会对孩子的社交造成影响。 爸爸妈妈也可以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幼儿园的孩子处于探索阶段,喜欢触摸对象、体验新事物。 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公园、沙滩,可让他们与同年纪的孩子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