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3升小一适应 向孩子预告小学生活 爸爸妈妈要注意表达方式!
孩子从幼儿园升上小学,在校园生活、学习模式也有不少转变,爸爸妈妈可以陪伴子女为升小做好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香港小童群益会赛马会青衣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中心主任赵佩仪姑娘(Jennifer)在快乐升小一・亲子齐话得计划中了解到父母和孩子的需要,与我们分享孩子适应小一新生活的小贴士。
四大适应范畴—人、环境、规矩、气氛
赵姑娘指出,小学的「人」、环境、规矩、气氛等四个范畴,也跟以往在幼稚园时截然不同,家长让孩子预早了解,能令他们更安心。 「人」的方面除了同学外,还包括校长、老师、校工姐姐等的转变,小朋友需要时间去摸索如何与一班陌生的教职员相处,而环境则包括课室、厕所、操场、特别活动室、小食部等的环境间隔转变,小朋友需要时间去辨识及认路。
而在规矩和气氛方面,小学的校规会较为严谨,例如上课时不可喝水、随便去厕所、离开座位、谈天等,但小朋友在幼儿园时较多用活动教学、气氛相对轻松自在。 所以小孩子成为小一生后,要重新接受一套严谨规矩,是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 昔日幼儿园的课程着重让小朋友爱上学,以及教授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学习与人相处等,但孩子升上小学后,他们需要学习独立、专注、守规矩、自己完成写家课册责任,这一切都是为小朋友带来很大的挑战。
赵姑娘坦言表示现代的父女母十分关注孩子升小一的步骤,家长爱在开学前让小朋友了解小学环境的信息,让小朋友做足预备,但其实小朋的情绪是容易被感染的,只要班上有一位孩子哭起来,其他孩子也有可能被影响,继而触动想哭的情绪。 面对小孩子的敏感情绪,家长们不妨停一停问自己有何感受? 会接纳孩子的不安? 会包容孩子的慢速去适应? 如果家长也因此而感到无奈及泄气,可以找专业社工帮忙,大家一起陪伴及支持孩子完成这个大转变。
预告校园生活 表达方式是关键
赵姑娘在快乐升小一 亲子齐话得的儿童组发现,大部分孩子为自己升小一感到高兴,认为自己长大了。 但是,也有少数孩子会因为老师的教学模式、功课量较多而感到担心。 试问一个六岁的小孩,从何领悟到这份担心? 答案许多时候就在爸爸妈妈身上找到。 当父母希望为孩子「打底」,预告小学老师不会像幼稚园老师般温柔、小学将会有很多功课等讯息,小朋友就会潜移默化地认为小学的校园生活殊不简单,继而产生不安,严重的会引发焦虑。 赵姑娘建议家长注意自己给孩子形容小学生活时,是带来期待还是担忧,如果家长能够正面表达,相信孩子的担心会减少。
另外,父母面对孩子在校园遇上的困难时,很想立即提供解决办法,这是父母爱锯孩子下而产生的「冲动」,有时父母会因此而用了指令的模式,例如:「到时需要行楼梯,你要慢慢跟住前面的同学,不要心急推撞。」 、「到时需要背着重甸甸的书包,你要保持腰骨挺直。」 赵姑娘提醒家长,指令是重要的,可以减少孩子的出错,但孩子接收了一系列不同情境的指令,反而会更加担心自己做漏了或做错了,因而变得更加紧张。 赵姑娘建议家长要有份同理心,懂得代入孩子的处境,想象6岁孩子遇到这个困难时的感受,继而理解孩子做出的行为其实是一份情绪表达,家长们有了这份明白之后,在语气运用上也可以比较温和。
让孩子学习解决问题
赵姑娘观察到有家长会担心孩子的表达能力不足,或是遇到困难时因慌张而未能表达,因而把简单事情弄得复杂了,家长可能会向老师了解,甚至讨回公道。 赵姑娘认为家长们的担心是正常的,但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学懂自己处理自己的困难,便先要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小朋友的角度,继而放手让小朋友处理,从而提升他们的抗逆能力。 例如:小朋友常在校遗失文具,若家长能够先了解原因,继而和小朋友想出解决方法,过程中没有责备,是一份接纳及体谅,孩子便会更加有勇气去正视困难。
赵姑娘指曾有家长教孩子,遇事时不论大小,也要告诉老师,有些听从家长吩咐的孩子很容易变成班内的「小报告员」,不受同学欢迎,妈妈面对这类事件,觉得孩子好像走进了死胡同一样,既担心孩子因举报而受身边同学排挤,又担心孩子不出声哑忍而备受被欺凌。 究竟怎样做才是最明智? 赵姑娘坦言,这类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处理方法还是要了解孩子的脾性,多点和学校老师及社工沟通,当中寻找一个平衡的方法。
适应小学生活需要较长时间
幼儿园的气氛较为保护、关爱,上厕所时也有校工姨姨照顾,但到了小学阶段,孩子需要学习独立、自律、守规,当中的转变对刚到陌生环境的孩子来说,会构成一定的压力。 家长身为最了解孩子个性的人,在帮助他们适应小学的新生活时,要多以耐心和孩子沟通,并善用肢体语言来安抚孩子的情绪。
升小一的转变使得孩子一时间要消化大量信息,不少孩子在开学后一个月仍未适应,而赵姑娘指出这是正常的表现。 当孩子做得不够好,例如忘了写手册或忘掉老师的吩咐,家长第一时间不应责怪孩子,而要想办法帮助孩子记住,例如可以为孩子想出趣味的方法记住学校的新信息。 爸爸妈妈留意孩子的需要而用心协助,能让孩子得到尊重和感到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