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内向孩子教养重点 掴甩外向=冇时停、内向=怕丑标签
外向和内向是与生俱来的气质,父母若能顺应天生的个性,制定后天的教养方式,便能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 香港小童群益会赛马会慈云山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中心主任周碧云分享外向和内向孩子的不同需要,以及教养时要注意的面向。
外向、内向小孩的特性
内向
- 需要比较多独处的时间,安静地为自己「叉电」
- 说话比较谨慎,容易令人误会是害羞
- 喜欢低调,不想成为焦点
- 朋友数量较少,但能发展深厚的友谊
外向
- 需要多接觸外界的人、事、物
- 主动、精力旺盛
- 在群体中表现活跃
- 说话时喜欢边说边想
- 对新事物好奇
周姑娘补充,人的性格其实并非绝对地只有内向和外向两个分类,每人也同时会有其他特质,而父母应就孩子独有的性格制定教养手法。
教养内向孩子 适应环境、社交要多支援
现代社会要求人合群,学校活动一般也要分组进行,内向的孩子常被误会是怕丑和被动,难免比较吃亏。 周姑娘建议家长首先不要认定内向是一个问题,内向的孩子有不少优点,在强项的领域上可以有无限发挥。
内向孩子的需要
1. 适量独处时间
家长确保孩子每日有安静的私人时间和空间,如果环境许可,家居中亦不妨设置孩子专属的角落。
2. 适应新环境需协助
有研究显示内向孩子感官比较敏感,适应新环境时需要多点时间。 周姑娘建议,家长可以先给予孩子心理准备,例如升小一前多带孩子到学校附近参观、参加小一适应班等。 若果家长能够陪伴年幼孩子面对新环境,例如在幼儿园的适应周陪同上课,孩子会更适应得更顺利。
3. 循序漸進學打招呼
此外,周姑娘也提醒内向孩子的家长,不应心急要求子女开声向陌生人打招呼,可改以点头、挥手代替。 待孩子慢慢熟习之后,才开始向认识的人练习开口打招呼。 在这方面,父母要循序渐进,不要因孩子不能开声打招呼而责备。
4. 熟悉环境有助交友
在交朋友方面,家长或许会担心内向孩子难以认识新朋友。 家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若家居的环境适合,爸爸妈妈可以邀请一至两位小朋友到家中一起玩耍,让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环境学习与同辈相处。
5. 建立亲子间分享想法的习惯
不少父母担心内向的孩子藏起心事,因而未能知道他们的想法。 周姑娘建议父母多跟孩子互相分享感受,每日与孩子一起整理当日的经历和感想,鼓励他们与父母分享想法,继而跟亲近的朋友倾诉心事。
周姑娘亦分析:「内向的孩子常常会内在思考,能够专注在某一个范畴中,以至发展成专业。 由于孩子会深入思考和聆听别人,也会具有同理心。」 内向型的人解难能力较强,他们会更深入思考,更擅长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养外向孩子 制订目标培养恒心
外向的孩子健谈、爱接触新事物,家长除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也要加以引导。
外向孩子的需要
1. 安排群体活动
外向的孩子喜欢与人接触,爸爸妈妈需要安排足够的群体活动,例如需要固定练习、与队友合作的体育活动或参与制服团体。
2. 制订目标防止三分钟热度
外向的孩子对新事物好奇,但也有机会只得三分钟热度。 周姑娘建议父母如果想孩子投入一项兴趣,可以在选定后,为子女制订阶段性的目标,把长期目标拆成细项,并且在完成后多赞赏和肯定孩子。 当孩子得到满足感,便更有动力持续发展该兴趣。
3. 学习聆听别人
外向的孩子较为健谈,能在群体中成为焦点,但除了关注自己的需要外,也要注意学会聆听别人,才能发展深入的友谊。 家长要引导孩子聆听别人的说话,以及在别人发言后给予适当的回应。
4. 恰当方法表达情绪
周姑娘观察到,部分外向孩子的情绪反应较强烈,父母要让他们学会用恰当方法表达,例如当忿怒时,可以先深呼吸5下,停一停想一想自己为什么感到忿怒,平静下来后可以想想希望自己或别人有什么改变,再尝试用说话表达出来。 此外,父母也可以多引导孩子在说话时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不要因太兴奋而说出冒犯别人的话。
勿随意标签 外向内向也是中性特质
周姑娘强调,无论孩子是外向还是内向,家长也不要随意标签,例如认为外向的人一定是「冇时停」、健谈,内向的人一定怕丑、不合群。 家长要明白外向和内向也是中性的特质,最重要是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特性和需要,才能培养出自尊感。
另外,家长也有自己本身的气质,即使自己个性与孩子不一样,也是正常的现象。 周姑娘提醒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标准放在孩子身上,例如自己能在群体活动中得到满足,便认为孩子也要一样才会高兴。 同样地,家长也不用勉强自己要跟从孩子的需要,最重要是互相尊重对方的性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