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家”对孩子有重要影响,家是孩子生活成长的重要地方,家包含人与人之间互动及家居外在环境。大量文献已证实0-6 岁为孩子脑部及身体成长发展的黄金期,适合的家庭环境及家庭互动能提供全方位优质刺激,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探讨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了解儿童的家庭环境质素十分关键,故此验证一份可靠、有效度及适合香港文化的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十分重要。
香港小童群益会十分重视儿童早期介入,宗旨为“儿童为本及早介入”。故此,本会引入由Caldwell 及 Bradley 研发的Home Observation for Measurement of the Environment(HOME Inventory, 1978, 1984 &2003)作本土化验证研究,以让本地专业同工有客观准则进行家庭探访,让同工透过观察和评量家长与婴幼儿的互动及家居环境,协助家长提供具优质刺激的家庭环境,从而促进婴幼儿的全方位成长。本研究团队现将HOME Inventory 译作《儿家.宜居家庭环境观察量表》,让公众容易明白量表目的及其用途。
2. 简介《家庭环境观察量表》
《家庭环境观察量表》是一个国际广泛使用的测量家庭环境的评估量表(Bradley,2015),这份量表有四个标准版本﹕婴幼儿版、学前儿童版、儿童版及青少年版。是次研究验证婴幼儿及学前儿童中文版(婴幼儿及学前儿童中文版的各量表内容详见附件一)。
| 婴幼儿版(IT-HOME) | 学前儿童版(EC-HOME) |
适用岁龄 | 0-3 岁婴幼儿 | 3-6 岁学前儿童 |
题目 | 45 题 | 59 题 |
次量表 | 6 个 | 8 个 |
次量表指标 | 反应性、接纳、组织、学习素材、参与和多样性 | 学习素材、语言刺激、家居环境、反应性、学习性刺激、模范、多样性和接纳 |
研究指出家庭观察量表的分数与家庭收入、父母的教育水平、母亲智力、社会支持网络、家庭状况(双亲家庭)呈正向关系;与家庭环境挤拥、母亲抑郁情况和家长亲识压力呈负向关系 (Bradley, 2015; Goemans et al., 2016)。研究亦指出家庭观察量表的分数与语言、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等儿童成果呈正向关系,但与儿童行为问题呈负向关系 (Bradley, 2015; Goemans et al., 2016)。
家庭观察量表已经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例如﹕西班牙文(Goemans et al., 2016),但目前还没有经过验证的中文版本,故本研究将填补这研究空白。
3. 研究目的及方法
3.1 研究目的
《家庭环境观察量表》是评估家庭环境的重要工具,但目前还没有经过验证的中文版本。故本研究着力验证《家庭环境观察量表》中文版,以让业界同工有客观准则去评量婴幼儿及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从而促进儿童的成长发展,研究目的如下:
• 验证《儿家.宜居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婴幼儿中文版的效度、信度及测量属性。
• 验证《儿家.宜居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学前儿童中文版的效度、信度及测量属性。
3.2 研究日期:2021 年9 月至2022 年8 月
3.3 研究对象
本研究分别招募131 名3 岁四个月至6 岁的学前儿童及129 名3 岁4 个月以下的婴幼儿。
3.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透过分析《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婴幼儿中文版及学前儿童中文版与亲职压力、儿童行为表现、儿童成长发展、家庭收入和父/母教育水平的关联性,以验证研究的效度。另外,本研究亦检视《家庭环境观察量表》的信度,包括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评分者信度。
4. 受访家庭基本资料
4.1 学童资料
| 婴幼儿版(IT-HOME) | 学前儿童版(EC-HOME) | ||
| 人数 | % | 人数 | % |
总参与学童 | 129 | / | 131 | / |
男童 | 64 | 49.6 | 73 | 55.7 |
女童 | 65 | 50.4 | 58 | 44.3 |
怀疑有发展问题 | 37 | 28.7 | 42 | 32.1 |
没有发展问题 | 92 | 71.3 | 89 | 67.9 |
未入学的学童 | 92 | 71.3 | 3 | 2.3 |
在学的学童 | 37 | 28.7 | 128 | 97.7 |
4.2 家庭背景
| 婴幼儿版(IT-HOME) | 学前儿童版(EC-HOME) | ||
| 人数 | % | 人数 | % |
父亲 | 6 | 4.7 | 14 | 8.4 |
母亲 | 123 | 95.3 | 117 | 89.3 |
其他受访者 | / | / | 3 | 2.3 |
父亲具大学学历 | 34 | 26.4 | 33 | 25.2 |
母亲具大学学历 | 39 | 30.2 | 26 | 19.8 |
父亲具预科或文凭学历 | 46 | 35.7 | 39 | 29.8 |
母亲具预科或文凭学历 | 57 | 44.2 | 41 | 31.3 |
父亲全职工作 | 95 | 73.6 | 100 | 76.3 |
母亲全职工作 | 52 | 40.3 | 45 | 34.4 |
已婚家庭 | 94 | 72.9 | 114 | 87 |
家庭收入≥$26501 | 59 | 45.7 | 64 | 48.9 |
领取综援的家庭 | 30 | 23.3 | 17 | 13 |
5. 香港婴幼儿及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质素
5.1《儿家‧宜居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婴幼儿中文版
l 参照原英文版《家庭环境观察量表》中位数(>32 分),超过6 成受访家庭(62.8%)表现良好,其整体得分高于中位数。
l 在6 项指标中,分别有超过5 成受访家庭在“反应性”(51.9%)及“参与”(57.4%)得分高于中位数。
l 研究显示,不足一半的受访家庭在“接纳”(41.9%)、“学习素材”(45.7%) 及“多样性”(47.3%) 方面的得分达到中位数以上。
l 受访家庭在“组织”方面表现明显逊色,只有3 成家庭(31.0%)得分高于中位数。
5.2 《儿家‧宜居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学前儿童中文版
l 参照原英文版《家庭环境观察量表》中位数(>40 分),超过6 成受访家庭(64.1%)表现良好,其整体得分高于中位数。
l 在8 项指标中,7 成受访家庭在“接纳”(71.8%)得分高于中位数,其次是“模范”(65.6%)及“学习性刺激”(52.7%)。
l 不足一半的受访家庭在“学习素材”(35.9%)、“语言刺激”(37.4%)及“物理环境”(42.7%) 方面的得分达到中位数以上。
l 值得关注的是,受访家庭在“多样性”及“反应性”方面明显表现未如理想,分别有78.6%及45.8% 受访家庭的得分低于中位数。
6. 研究结果
6.1 研究效度
i) 亲职压力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亲职压力量表与《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呈显著的负向关系,显示家长亲职压力愈大,幼儿成长环境之优质刺激愈少。
• 婴幼儿中文版﹕亲职压力与家庭环境指标“组织”、“学习素材”、“参与”、“多样性”及总量表分数呈显著负向关系。
• 学前儿童中文版﹕亲职压力与家庭环境指标“语言刺激”、“反应性”、“模范”、“多样性”及总量表分数呈显著负向关系。
ii) 儿童行为表现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呈显著的负向关系,显示家庭环境质素愈低,儿童行为问题愈多。另外,儿童利社会行为与《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呈显著的正向关系。
• 婴幼儿中文版﹕利社会行为与家庭环境指标“组织”、“学习素材”、“参与、“多样性”及总量表分数呈正向关系。
• 学前儿童中文版﹕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指标“学习素材”、“语言刺激”、“反应性”、“学习性刺激”、“多样性”及总量表分数呈显著负向关系。利社会行为与“反应性”呈正向关系。
iii) 儿童成长发展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成长发展与《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呈显著的正向关系,显示家庭环境质素愈高,儿童成长发展愈佳。
• 婴幼儿中文版﹕根据《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婴幼儿的沟通、大肌肉、小肌、社会与适应表现和家庭环境大部份指标及总量表分数均呈显著正向关系。
• 学前儿童中文版﹕根据《香港学前儿童综合发展量表-认知量表》,学前儿童的认知表现与家庭环境指标“模范”及总量表分数呈显著的正向关系。
iv) 家庭收入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入息和《家庭环境观察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向的关系。家庭收入高过家庭入息中位数($26501)之家庭于《家庭环境观察量表》中所有项目(除学前儿童中文版-“反应性”及“接纳”外)都比收入等于或低过$26500 之家庭高分,显示家庭收入水平愈高,家长对幼儿的家庭环境刺激愈多。
v) 父母教育水平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的学历水平和《家庭环境观察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向关系。父/母具预科/文凭学历比具中学学历或以下的,量表中大部份项目指标都较高分。显示家长的学历水平愈高,幼儿的家庭环境刺激愈多。
6.2 研究信度
i) 内部一致性信度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 婴幼儿中文版﹕研究结果显示婴幼儿中文版大部份次量表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满意水平。
• 学前儿童中文版﹕研究结果显示学前儿童中文版部份次量表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满意水平。
ii) 重测信度 (Test-retest Reliability)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婴幼儿和学前儿童中文版皆取得很高的重
测信度,大部份超过0.80。
iii) 评分者信度 (Inter-rater Reliability)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婴幼儿和学前儿童中文版皆取得很高的评分者信度,婴幼儿和学前儿童中文版的平均评分者信度分别达到0.98 和0.93。
6.3 Rasch 分析 (Rasch Analysis)
Rasch 分析支持量表的单向度(unidimensionality),同时取得满意的个案信度(Person Reliability)和分散指标(Separation Index)。另外,分析显示量表题目倾向较容易。
7. 总结及建议
本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儿家.宜居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婴幼儿及学前儿童中文版取得良好的效度、信度及测量属性,是全港首套经验证适合香港婴幼儿和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评估量表。有见及此,本会建议﹕
i) 评估 - 运用《儿家.宜居家庭环境观察量表》促使家庭提供更具滋养的成长环境,更佳保护儿童
业界同工进行家访时,可运用《儿家.宜居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婴幼儿及学前儿童中文版全面评量婴幼儿及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再辅以相关联的家长压力及儿童成长指标,促使家庭就不同成长阶段的子女提供更具滋养的环境,达致保护儿童的果效。此外,为让业界同工认识及运用此量表,本会将致力推广,提供训练及指引予同工,让同工能善用此量表协助家长提供优质家庭环境刺激予婴幼儿。
ii) 介入 - 透过跟进介入有需要的家庭,提升父母/照顾者效能感
透过和照顾者分享《儿家.宜居家庭环境观察量表》中的客观标准及提供适当的指导及示范及照顾者介入等,有助提升父母和婴幼儿的互动质素,并让家长学习为儿童提供优质刺激的家庭环境,从而促进婴幼儿的全方位成长,亦同时提升了父母/照顾者的亲职效能感,有助他们更能投入和适应父母的角色。
iii) 家长教育 – 推动实证为本的家长教育
研究显示家长作为婴幼儿最亲近的人,他们所提供的家庭环境及亲子互动与孩子的成长有密切的关系。故此,业界同工除运用《儿家.宜居家庭环境观察量表》评量婴幼儿的家庭环境外,亦须强化家长的亲职能力。业界同工可运用此量表以明白家庭的需要及参照教育局发布的家长教育架构(幼稚园),从而为家长提供实证为本的的家长教育课程,让家长了解婴幼儿的发展里程碑及成长需要,亦学习正面育养孩子的技巧和儿童为本照顾模式,例如正向管教技巧、情绪处理方法、亲子游戏技巧和亲子对话式阅读策略等,从而促进婴幼儿全方位发展。再者,此量表亦可用作评估家长课程成效的工具。
8. 结语
香港作为一个多元社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家庭,但家庭在儿童成长发展的角色却无可取代。每个家庭均是独一无二的,并且独特地孕育、盛载着儿童成长。因此,本会希望透过今次《儿家.宜居家庭环境观察量表》的验证研究,更加肯定量表中按婴幼儿发展范畴,鼓励家庭提供儿童为本成长环境,更希望可成为政府及各界在协助照顾者履行照顾儿童责任时的参照,能客观地协助家庭供给有利环境予婴幼儿健康成长。
同时,亦可为有需要的家庭进行及早介入,改善亲子互动质素,提升儿童成长的保护因素;另一方面亦能强化父母的效能感,促进不同处境的家庭及照顾者均能为儿童提供优质刺激让儿童脑部充份发展、身心全面成长发展作基础,成为香港未来健康的新一代。
附件一﹕《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婴幼儿和学前儿童中文版量表内容
a) 《家庭环境观察量表》婴幼儿中文版
• 量度家庭环境的项目指标包括“反应性”、“接纳”、“组织学习”、“学习素材”、“参与”及“多样性”。
反应性 | 这项因素是指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反应程度,为期望的行为提供口头、触觉和情感回应,并自然地通过语言和行动与孩子交流。 例子:家长口头回应孩子的发声或言语。 |
接纳 | 这项因素是指父母在面对孩子作出非最理想行为时的接纳情况,以及有否避免对孩子作出不适当的限制和惩罚。 例子:家长不会表示对孩子有明显的烦恼或对孩子有敌意。 |
组织 | 这项因素是指家庭日常生活安排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不单调)的程度,以至于家居环境的安全性,以及使用社区支援家庭系统之服务。 例子:孩子最少每星期去超级市场/便利店一次。 |
学习素材 | 这项因素是指家庭能够提供刺激孩子发展的适当游戏和学习材料,以帮助孩子成长发展完善,例如玩具及设备。 例子:有促进学习的设备:床铃、桌子和椅子、高脚餐椅或游戏围栏。 |
参与 | 这项因素是指父母积极参与孩子学习的程度,并随着孩子成长的行为提供相应的刺激。 例子:家长向孩子提供具挑战性的玩具,以建立新技能。 |
多样性 | 这项因素包括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件,以及这些人和事件给孩子的生活带来的一些非混乱的变化。 例子:家人最少每星期向孩子讲故事或儿童杂志三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