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司司长日前发表政府今个任期最后一份《财政预算案》。本港疫情至今未有结束的迹象,香港市民面对一波接一波的疫情,无论在社会及经济状况、身心健康上都面对着沉重压力。香港小童群益会作为关注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均衡发展的儿童服务机构,期望政府关注疫情下需要支持的弱势社群,协助他们过疫情的难关。在新一份的财政预算案中,本会乐见政府有聆听市民声音,提出利民纾困政策及社会福利的改善措施,但本会对政府未能充分利用库房盈余,纾解因第五波疫情对市民生活及工作造成的沉重打击表示失望。本会的具体响应及建议以下:
1. 支持基层及处于不利环境的儿童及青少年
1.1. 确保新一轮消费券的支持适切到位
本会欢迎政府在检视去年消费劵计划带来的成效后,今年推出新一轮消费券计划,更缩短行政时间在四月派发第一期的消费券,确保支持及时到位。本会建议政府顾及不同弱势社群的需要,改善过往申请及相关结果通知的系统、减少不必要的使用规则,确保不同社群都能尽快受惠。
另外,新一轮消费券计划中儿童及青少年依旧未能享有福利,本会表示失望。早前社联的调查指出接近四成的基层家庭每月花二千元以上在子女学习支持方面,负担着实不轻,故本会建议政府考虑放宽申请消费券的年龄限制,减轻基层家庭的负担。
1.2. 建立长期有效的失业援助制度
本会乐见政府聆听坊间的要求,推出临时失业支持,着实解决失业人士的燃眉之急。本会期望政府尽量简化申请手续,确保失业人士能脱离经济困境。回顾2021年的失业率曾急升至7.2%,接近26万人受到影响,本会建议政府加强对临时失业支持的资助,延长临时失业支持的措施,直至疫情完结为止。长远而言,本会建议政府重新展开失业福利制度机制的讨论,探讨失业援助及失业保险。
1.3. 设立短中长期的扶贫政策
在今年预算案提出的纾解民困措施当中,不少都是过往在《财政预算案》曾经提出的一次性措施,扶贫力度非常不足。政府已连续三年为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学校考生代缴考试费,每年支出大约1亿5千万。本会建议取消这笔只占每年经常性开支不足百分之一的考试费,改为永久取消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考试费。另外,市民若要受惠于「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的每月最多500元补贴,每月的交通支出最少要达到1,700元。年初公共交通加价,市民在面对在家工作及开工不足的情况,此项计划的扶贫作用实在有限。
本会建议在就业市场可能持续恶化的情况下,政府可考虑兼顾开工不足人士,进一步调低在职家庭津贴计划的工时要求,非单亲住户每月基本工时要求减至36小时,以及向指定津贴受助人士发放多一次额外半个月的津贴金额。另外,希望政府提早准备应对疫情后就业市场的恢复期,加快创造工作岗位,为低技术工人提供较高技术的职业培训,以应付经济转型下工人向下流动的情况。
1.4. 扩展「在学前单位提供社工服务先导计划」服务范围
本会乐见政府肯定「在学前单位提供社工服务先导计划」的成效并将之落实为恒常化服务。本会深信要尽早发现有潜在风险的虐儿个案,学前单位需要有足够的社工去担当把关的角色,所以本会建议政府考虑将计划扩展至涵盖全港幼儿园,以及加强社工队的服务配套,令及早介入、保护儿童的措施可更全面落实,达致政策原意。
2. 精神健康与小区资本
2.1. 加强小区的服务配套,增加专业人手
本会欢迎政府顾及小区需求,加强小区和院舍照顾服务及社工服务,惟本会认为政府在儿童福利服务的关注上略欠不足,特别是儿童住宿照顾服务。根据本会的服务运作经验,儿童住宿服务的用户平均于家舍居往长达40个月。而宿生均是因各种原因要面对和家人的分离,实属童年成长中的创伤经历。本会建议政府拨款加强家舍的专业及支持团队的人力架构,包括增加社工督导的人手比例至1:48名宿生;增设家舍支持团队的职位,以减轻专业前线在日常运作的压力;在于服务运作上加强及早介入及创伤知情实践等专业介入元素。
另外,为确保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能够接受适切的治疗和训练服务,本会期望政府增加特殊幼儿中心、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及其他学前康复服务的专业医疗人手与配套设备,长远亦需要检讨多项学前康复服务的需求,完善服务配套的资源分配,达致学前康复服务的真正「零轮候」目标。
3. 总结
财政预算案预料本年度有189亿元盈余,相对于原本预测的1,016亿元赤字,相差足足1,205亿元,足够向740万香港市民额外派发每人16,000元现金。至于未来五个财政年度,除了22/23年可能出现赤字外,其余皆有盈余,预料财政储备将增至于10,646亿元,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28.9%,或足够政府在没有任何收入下运作16个月。第五波疫情已踏入第三个月,市况比前四波更见萧条,举目苍凉,甚至连锁集团经营的食肆及零售商店都陆续宣布停业或提早关门,更何况一般中小企、商铺及基层,颁政府能动用多年累积下来的储备,以解广大市民之苦,做法既合情理也合时宜,直至疫情完结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