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小童群益会「 2021施政报告」建议书

香港小童群益会本着「培育新一代 携手创未来」的宗旨,致力为儿童及青少年营造有利成长的社会环境。香港正步入后疫情时代,社会环境开始迎来曙光,但各界仍深受疫情带来的打击,在经济、民生以至身心健康上都需要得到支持。就行政长官即将发表的『2021年施政报告』,本会期望政府以大刀阔斧的决心,全力协助弱势社群走出疫情的困境。


1. 支持基层及处于不利环境的儿童

1.1. 推动小区为本的电子学习支持

疫情下,面授课堂及电子学习模式双轨并行,令学生使用电子装置的普及程度大大提升惟基层学生及其家长的数码能力仍比一般家庭落后很多,面对较大压力。在学习模式逐渐转型之际,本会建议政府应及早部署收窄数码鸿沟的策略,持续支持基层家庭的网上学习配套。本会建议政府根据过往「上网学习支持计划」的经验,推行小区为本的电子学习支持,在小区内设立电子学习中心。中心除了支持学生添置电子器材及技术支持之外,亦能加强学童及其家长的数码能力与素养,建立小区互助网络。长远而言,小区电子学习中心更能配合政府推动信息科技发展的策略,为数码能力落后的弱势群组提供使用信息科技的设施及资源。

1.2. 加强疫情下的扶贫工作

经历超过一年半的疫情,不少低收入家庭仍面对失业、工时不足、被逼放无薪假的困境。可是,政府依旧以小修小补的形式支持生活困苦的基层人士,例如 : 放宽综援及在职家庭津贴申请,以及推出贷款计划等。事实上社会仍有不少基层劳工无法受惠于新措施,生活仍是捉襟见肘。本会促请政府重新考虑设立失业援助金,为短暂失业、开工不足、综援安全网外的基层家庭发放现金资助,并配合短中期扶贫措施,包括增加短期及长期、行业为本的职位,以及相关职业培训,以协助低技术工人应付在后疫情时代下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困境。

1.3. 设立直接到位的学生课外活动学习券

基层学生一直受家庭的经济压力影响而无法参加课外活动,在紧拙的经济条件下,他们宁可选择报读补习班而放弃发展长期个人兴趣。现时政府的做法是直接资助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提供的课外活动,但多间机构进行的调查都指出,超过一半的受访基层家庭未能负担课外活动的费用。为使学生能够直接受惠,本会建议政府设立学习券,每年小额资助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及兴趣班,鼓励学生自行探索适合自己的活动以及培养长期兴趣。

1.4. 增加基层儿童的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一向需求甚殷,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轮候时间过长,私家医院医疗服务费用昂贵,导致基层儿童较难得到适切的医疗支持,对他们的健康及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确保每位儿童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本会期望政府能加强儿童医疗服务的资源,为基层儿童提供更合适的服务,包括:(1)发放定期津贴的「儿童医疗券」,资助儿童到区内私家诊所求诊;(2)扩展牙科保健服务至中学生,以及提供更多不同范畴的牙科治疗服务;(3)在陆续开展的地区康健中心加入针对儿童的预防性医疗服务,助儿童健康成长。

1.5. 增拨资源予各类学前康复服务

政府近年重点放在推动「到校学前康复服务」的「零轮候」目标上,本会期望政府对各类学前康复服务的需求一视同仁,增加提供额外资源,以免错过及早介入的黄金期及浪费学前阶段的训练成效,建议包括:(1)增加幼儿学校兼收服务及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的配套,尤其是增加专业医疗人手及学位社工的人手比例;(2)透过类似医疗券方式,资助正在轮候卫生署儿童体能智力测验中心评估服务的幼儿,尽早在认可机构接受评估服务,缩短儿童轮候评估服务的时间;(3)尽快为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园学童订定升读小一的衔接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顺利融入小学的学习生活,以减轻家长的压力。

1.6. 增拨学前教育服务资源

政府应尽快将「在学前单位提供社工服务先导计划」纳入恒常化,并提供足够人力和资源覆盖所有幼儿园和幼儿学校的需求。长全日制幼儿园一直肩负支持基层家庭及幼儿需要,对长工时家长尤显重要。本会建议政府尽速恢复长全日制幼儿学校的规划,在新发展区提供更多长全日制幼儿学校,并在校内附设延长时间服务,为双职家庭及有特别需要家庭提供照顾服务,让幼儿留在校内继续接受服务,家长亦可安心工作。


2. 保护儿童免受伤害

2.1. 设立强制举报虐儿机制及确保配套到位

保护儿童是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多个界别携手合作,及早识别潜在的虐儿个案及提供支持。订立强制举报虐儿机制涉及繁复的法例草拟及政策制定程序,故本会促请政府实践政策沟通、配套、完善机制程序,包括:(1)延长业界咨询期,展开广泛及深入的业界咨询;(2)根据去年修订的《保护儿童免受虐待—多专业合作程序指引》,进一步促进跨部门、跨界别及跨专业的协作和沟通;(3)为业界提供足够的训练和资源配套,提升机构、学校、专业人士的敏锐度和判断力,令前线工作人员掌握及早识别、及早介入的知识技巧,让他们熟悉通报机制与执行程序;(4)制定清晰可行的预防虐儿执行指引,让各前线工作人员能更有信心及有效地行使法定责任。

2.2. 确立完善保护儿童机制与服务

要确保儿童能真正受到保护,不受任何形式的伤害,政府须确立完善的保护儿童机制,由预防、补救、支持等服务作出全面检讨,包括:(1)建立统一的虐儿个案数据库,包括为相关专业界别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促进个案分析及跨界别协作;(2)增加幼儿照顾服务及家长支持服务,透过加强小区对有需要婴幼儿家庭的服务支持,让家长在家庭及工作上取得平衡,避免将压力及负面情绪转嫁至孩童;(3)检讨及修补机制漏洞,赋予委员会法定权力及约束力,以加快现有的检讨进度,以及监察政府的工作。


3. 促进情绪及精神健康

3.1. 建立有系统的精神健康支持网络

为了填补精神健康支持服务的缺口,政府投放不少资源以推动相关服务计划,亦在去年施政报告进一步资助非政府机构,但对服务使用者而言,服务计划有时限及分散在不同的社福机构,在使用服务及建立长期关系方面都有不少困难。本会建议除了持续投放资源以推动创新服务之外,亦需要统整一个全面的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务系统,为现有的精神健康支持服务建立信息平台,协助有需要的儿童及其家长寻找适切的支持与服务,以及加强跨界别的协调及沟通,令服务对象更容易得到不同阶段的支持。


4. 推动青少年多元发展

4.1. 增加儿童及青年公共参与的渠道

本会在今年进行的「儿童快乐调查」中发现儿童快乐的平均分首次跌破 7 分,儿童对于社会环境的评分亦普遍较低。但对于自己的未来,他们仍然抱有希望,而本会前线工作的经验亦反映出不少青少年期望在社会事务上拥有更大的参与和讨论空间。本会期望政府能够为青少年增加更多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包括加强与非政府机构、地区组织及关注组的协作,筹备更多地区活动以聆听儿童及青少年的声音,了解他们对社会的期望及需要;善用网络的媒体及网上讨论区,设立网上议政平台,提供更多在线线下的议政机会,让青少年有更多渠道与政府官员进行互动交流,令他们的声音被倾听。

4.2. 提供多元出路以协助青年发展职业志向

疫情时期失业率高企,令欠缺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面对更严峻的就业挑战。根据政府截至五月的数据,去年增设的三万个职位中仍有约一万个职位悬空。本会建议政府加快招聘速度,并持续为青年人提供可长远发展的职位,协助他们的职涯发展。在志向培育及就业发展上,政府应提供多元化的支持服务,积极在小区青少年服务及职前训练注入生涯发展的元素;提供孕育青少年创业的环境及资源,包括在现有职业培训计划中加入创业的相关培训、为有志创业的青年提供经济资助﹔以及资助社福机构提供工作机会、培训及创业咨询,协助青少年开创多元出路。


5. 培养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均衡发展

5.1. 加速全面禁止电子烟及新型吸烟产品的立法工作

立法会《2019年吸烟(公众卫生)(修订)条例草案》的工作进展缓慢,本会促请政府加强推进立法工作,向立法会议员进行游说,尽快全面禁止电子烟、加热烟及新兴烟草产品在本港进口、制造、售卖、分发及宣传。本会强调所有电子烟及其他新兴烟草产品都对人体有害,社会各界人士勿低估其祸害,必须以全禁的策略阻止青少年接触电子烟。为保障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本会促请政府及立法会尽早达成一致的取态,在今届任期内通过法案。

5.2. 完善运动普及化的小区配套

奥运盛事令香港重拾运动风气,惟香港运动场地与设施供不应求,质素参差,令许多青少年无法参与运动。本会建议政府推动运动普及化的重要一环,就是在硬件配套及小区支持上投放更多的资源,包括尽快增加体育设施用地,以确保运动场地的供应符合《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的比例需求;为现有预约场地系统安排分流,优先让学校、小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等预约特定时间的场地。长远而言,政府需要重新检视各地区对运动场地的需求,考虑修改多年未修订的体育场地规划标准与准则,令小区配套足以应付当区需求。



返回顶部
立即捐款 立即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