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童群益會就教育局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進行網上調查,調查由15/7-15/8期間進行,參與調查的中學生須為升中四或以上的學生,並全部回答完成所有問題,經整理後,參與調查的總人數為235人;此外,本會亦進行了2次焦點訪談小組,參與者都是升中四至升中七同學,透過訪談,讓青少年能深入表達他們的意見,以下是調查結果。
1. 參與調查的學生年級
年級
|
人數
|
百分比
|
升中四
|
97
|
41.3%
|
升中五
|
97
|
41.3%
|
升中六
|
28
|
11.9%
|
升中七
|
13
|
5.5%
|
總數
|
235
|
100%
|
2. 你認為現時學校有關中國的課程能令你認識真實的中國嗎?
項目
|
人數
|
百分比
|
非常能夠
|
7
|
3.0%
|
能夠
|
61
|
26.0%
|
普通
|
125
|
53.2%
|
不能夠
|
27
|
11.5%
|
非常不能夠
|
15
|
6.3%
|
總數
|
235
|
100%
|
調查顯示,有接近3成的學生認為時學校有關中國的課程能令他們認識真實的中國,當中大部份是升中五至升中六的學生,這顯示新高中課程的通識課程能有助學生們認識多點真實的中國。而有17.8%的中學生認為「現時學校有關中國的課程未能令他們認識真實的中國」,這大部份均來自剛完成中三課程的同學,這反映與中三以下的課程較少提及現代中國有關。
3. 你是否贊成教育局獨立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呢?
項目
|
人數
|
百分比
|
贊成
|
25
|
10.6%
|
不贊成
|
141
|
60.00%
|
沒所謂
|
69
|
29.4%
|
總數
|
235
|
100%
|
有6成的中學生不贊成獨立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在焦點訪談中,同學表示若再增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將會加重現時課程的數量,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現時的通識課程、綜合人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已經具備讓同學認識現代中國的作用,無須再增設及獨立成科。
4. 被訪者向有關官員提問有關中國的問題
提問題目
|
官員
|
立法會議員
|
聽說中國一定是要由共產黨執政,為什麼呢?中國能否像許多西方國家一樣,實施政黨輪替執政呢?
|
曾蔭權
#
|
曾育成
何俊仁
何秀蘭
|
你認為中國官員的貪污是否嚴重?現時中國的防止貪污政策是否有效?你有什麼建議給中國政府進一步解決官員的貪污問題呢?
|
李少光
|
何鍾泰
石禮謙
李慧琼
|
內地屢次發現食物品質的問題,甚或是假食品的出現,請問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呢?中國政府在食物品質的監控政策及過程是否出現了漏洞,你會向中國政府提供什麼建議呢?
|
周一嶽
|
李卓人
李鳳英
林大輝
|
香港每年都有數萬人到維園出席六四紀念活動,中國政府是如何理解香港人這種行為呢?中國政府又認為這對香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有沒有影響?
|
林瑞麟
|
李國寶
陳克勤
陳茂波
|
聽說在中國內地有所謂「釘子戶」的名稱,究竟什麼是『釘子戶』呢?而有些「釘子戶」說要與政府進行抗爭,認為政府收地不公平,賠償不足,是否真有其事呢?
|
林鄭月娥
#
|
李華明#
張宇人
陳健波
|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內地的垃圾越來越多,中國政府如何處理這些垃圾?中國政府如何推行減排節流,成效如何呢?
|
邱騰華
|
吳靄儀
馮檢基
梁美芬
|
有報章報導中國的政府官員常在辦公室不務正業,甚至以權謀私,有些更貪污失職,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公務員的陋習?中國政府現時有什麼方法來作出這方面的改善呢?
|
俞宗怡
|
涂謹申
余若薇
梁家騮
|
中國政府會不會考慮實施普選制度,讓人民可以用選票來選出國家主席及總理?若不推行普選制度,可否說說不考慮的原因?
|
唐英年
#
|
張文光
方 剛
張國柱
|
請問在內地的教科書內有沒有講述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呢?若有,內地的教科書與老師是如何講解這事件的?若沒有,為什麼內地教科書不講述這事件呢?
|
孫明揚
|
陳鑑林
王國興
黃成智
|
中國貧富懸殊問題嚴重,請問國家於十二五規劃中,有什麼政策協助勞工階層改善生活?處於貧窮線下的人民有什麼社會保障?中國政府又有什麼政府推動他們脫貧呢?
|
張建宗#
|
梁劉柔芬
李永達
黃國健
|
中國通貨膨脹非常嚴重,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的?可不可以豬肉的價格來說明通貨膨脹的問題?中國政府如何處理通貨膨脹的問題呢?
|
陳家強
|
梁耀忠
葉偉明※
葉國謙
|
你認為現時中國的貧富懸殊的問題嚴重嗎?是什麼原因造成貧富嚴重的差距?貧富懸殊對國家發展有什麼影響?
|
曾俊華
|
黃宜弘
李國麟
葉劉淑儀※
|
何謂愛國?有什麼準則來判斷一個人的愛國程度?對中國政府提出的意見及批評,會不會被視為不愛國呢?
|
曾德成
|
黃容根
林健鋒※
潘佩璆
|
中國的商品質素總給人劣質印象, 所以國內人士多喜歡到香港購物,請問如何可改善中國商品的形象?而所謂山寨產品又應否取締呢?
|
蘇錦樑
|
劉江華
梁君彥
謝偉俊
|
中國政府對於一些維權份子,如劉曉波、趙連海等進行打擊及拘禁,你認為中國政府是否侵犯人權呢?你對於中國的人權問題有甚麼看法?中國人權方面有那方面的進步空間呢?
|
黃仁龍
|
劉皇發
張學明
譚偉豪
|
溫州動車事故後,鐵路的安全問題受到非常關注,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呢?鐵道部應該負上什麼責任?而香港政府在這次事件中,可以總結些什麼經驗呢?
|
鄭汝樺
|
劉健儀
黃定光
梁家傑
|
從「艾未未被失蹤」的事件,你認為中國公民可以有什麼途徑作出申訴?他申訴的法律依據是什麼呢?
|
|
劉慧卿※
湯家驊
梁國雄
|
中國的推行了多年的一孩政策的原因是什麼?曾有報導說不少市民曾強逼進行絕育及流產手術,這是否真有其事?一孩政策究竟對中國的人口發展有什麼影響,利多還是弊多?
|
|
鄭家富
詹培忠
陳淑莊
|
什麼叫「翻牆」?為什麼中國政府不容許內地的互聯網不能瀏覽國外的一些網站?這是否剝奪了人民的資訊自由?
|
|
霍震霆
劉秀成
陳偉業
|
汶川大地震後,發現中國的建築有豆腐渣工程,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現象?中國政府有什麼措施解決這方面問題呢?
|
|
譚耀宗
甘乃威
黃毓民※
|
※ 是有回覆及給予參考答案的官員/議員
#是有回覆,表示不會提供答案的官員/議員
5. 學生認為妨礙認識中國的原因
項目
|
人數
|
百分比
|
中國封鎖消息
|
118
|
50.2%
|
學校因素
|
20
|
8.5%
|
少接觸及討論
|
11
|
4.7%
|
傳媒報導中國新聞很少
|
10
|
4.3%
|
缺乏對中國的認同感
|
8
|
3.4%
|
沒興趣及忙碌
|
4
|
1.7%
|
沒什麼妨礙到的
|
1
|
0.4%
|
感覺被強逼愛國愛黨
|
1
|
0.4%
|
沒有提供答案
|
62
|
26.4%
|
總數
|
235
|
100%
|
從問卷中,有5成的學生認為,主要的原因由於中國對內地一些事件的消息進行封鎖,從焦點訪談中,同學認為這一方面讓他們不能從而了解真相,而且對內地政府處理的手法不認同,因此,會造成同學進一步認識中國的抗拒。而有8.5%的學生認為學校未能讓他們進一步認識中國,這包括課程緊逼、缺乏教材、感覺老師對中國也缺乏認識等。
6. 作為香港的青年人,你是否希望能夠進一步認識中國的事情,10分為滿分,1分為最低分,你給自己的分數是多少?
分數
|
人數
|
百分比
|
10
|
11
|
4.7%
|
9
|
18
|
7.7%
|
8
|
45
|
19.1%
|
7
|
56
|
23.8%
|
6
|
45
|
19.1%
|
5
|
37
|
15.8%
|
4
|
8
|
3.4%
|
3
|
5
|
2.1%
|
2
|
6
|
2.6%
|
1
|
4
|
1.7%
|
總數
|
235
|
100%
|
平均分:6.56分 中位數:7
參與調查的同學中,表示自己有很高動力(7-10分)想進一步認識中國事情的有55.3%(130人);而具一般動力的(5-6分),有34.9%(83人);而欠缺動力或不感興趣的(1-4分),只有9.8%(23人),這反映大部份的中學生是有動力、也希望能進一步認識中國。在焦點訪談中,同學表示香港在現實上是中國的一部份,中國亦實實在影響著香港的未來,例如人民幣升值與香港通脹有著很密切的關係、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也影響著香港醫療的資源、香港選特首也要中國政府的祝福等,也反映著香港與中國的息息相關。因此,認識中國、關心中國發展,也同樣是關心香港的未來發展。而稍欠動力的學生,從焦點訪談中,也顯示同學認為這與中國封鎖消息的做法有關,再加上部份學校仍未能在課程及教學手法上來讓學生在趣味中認識中國,故此,其動力稍遜。
建議:
- 建議沿用已有的課程,強化現時的常識科、德育及公民教育科、綜合人文、通識科來推動學生對中國的認識,調查結果建議教育局無須增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 教育局可協助學校在教材及課程設計方面為老師提供支援,特別是小學及初中階段的學生,課程內容以新聞時事作為引發認識和思考,這將會讓學生因此時此刻對中國所發生的事情有更深刻的印象。
- 全港的問責官員、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香港區人大代表、香港區全國政協等,每年到全港中、小學為學生進行講座,讓學生可以透過他們的經驗與分享,進一步認識中國。
- 同學認識親身到內地體驗和交流,是有助他們認識中國。而教育局亦須進一步檢討現時的「同根同心」交流活動,有同學曾反映「同根同心」的交流活動,宜減少自然風光的參觀,增加與當地人及同齡人的交流,以能較深入認識中國的發展。尤建議「同根同心」的交流活動,更多著重於現代中國各方面的發展。
- 據了解,不少學校都選擇教育局的「赤子情.中國心」交流活動的資助,安排同學到內地更深入認識中國,由於學校可在行程及主題方面作出規劃,也配合學校的課程,故深受學校的支持。惟不少學校反映「赤子情.中國心」交流的資助不足,幾年下來,並沒有因為通脹加劇下而增加對學生的資助,廣東省內的交流活動,每天的資助是80元;省外的交流活動,每天的資助是160元。而內地的通脹和物價上升下,教育局應對資助數額作出適時的檢討。
- 政府應增設學生交流券,讓全港小學生和中學生都能分別在學習階段到內地進行交流,透過交流券,學生可自行選取由教育局審定的團體及路線,讓學生自行選擇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