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共融
上一期的群益之訊談及香港小童群益會對人口政策的看法,在着重經濟發展的施政方針下反思如何平衡兼顧香港人生活價值和質素的需要,如何相應改善政策。當人口政策並不充分「以人為本」,我們會否被純經濟政策牽著走,讓香港單一地發展?這一期我們邀請了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周基利教授從共融角度看人口政策,另外,香港小童群益會義工Yasmin和南葵涌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註冊社工Maggie會分享南亞裔朋友在香港的生活和中心服務。
人口政策忽略共融方向
周基利教授
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
1. 你對政府在2月23日完成的人口政策諮詢有什麼看法?
周:人口政策文件前言提出人口政策「不單只關乎經濟增長……一個可持續的人口政策須在創造經濟財富、所有人享有平等機會和更優質生活三者之間,取得平衡。」但文件沒有提及怎樣達到目標,只將重點放在勞動人口發展,這是功利的,並不符合整個人口政策的目標,一個好的人口政策最主要是要提升人的生活質素和持續性。文件提及要引入人才,補充短缺的技能,但是生活質素不好的話,人才根本不會來港,反映了政府只着眼短期效益,本次不分。
2. 共融的社會和生活質素提升有什麼關係?
周:當一個人能融入社會生活,受到接納,自然在物質和精神上的生活質素都會有提升。文件徵詢公眾意見怎樣讓新來港定居及少數族裔人士融入社會,而共融並非單方面,社會環境不歡迎的話是很難融入的。
3. 你認為現時在香港哪些社群在融入社會上有困難?
周:我在2011的一項調查發現,居港九個月至一年的新移民中,有16.5%在香港沒有朋友,有需要時亦較多尋求內地親戚的協助。另外,2012年的一項調查發現20%新移民經常受到歧視,接近40%港人非常同意新移民總是搶去香港人的工作和香港的罪案問題因新移民轉差。少數族裔人士方面,2011年的調查發現13-19歲南亞裔青年中五前輟學比例有13.1%,較華人的6.4%為高,當中以民泊爾和巴基斯坦人的情況較嚴重。升讀大學方面,19-22歲的中,華人升讀本地或外地大學比率為19.9%和8.7%,巴基斯坦青年只有4.3%升讀本地大學,而尼泊爾青年升讀本地或外地大學比率為0.9%和6.8%。這些數字反映新移民和少數族裔人士在香港生活面對的歧視和困難,除了將問題歸於個人原因,政策上有沒有用力協助他們融入呢?既然政策上容許他們來港定居,那麼也應該提供支援,讓他們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各方面融入社會,發展潛能,亦能貢獻社會。
4. 你認為政府應該怎樣協助移民融入社會?
政策上,香港沒有整全的移民政策,政府未有一個主導思考,對內地新移民似乎是要他們完全跟從本地人的生活方式,而對少數族裔則傾向保留他們的文化。要推廣多元文化的話,政府首先要承認現時新移民和少數族裔人士面對的歧視和融入的困難,需要讓市民明白多元文化的好處,建立尊重和欣賞的文化,事實上如果社會上人們都一模一樣的話就會缺乏創新,多元文化的社會往往充滿創造力,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和選擇亦較多。
香港是我家 理想路遙遙
本會功課輔導班導師巴籍少女Yasmin
本會賽馬會南葵涌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註冊社工 Maggie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過去十年,本港的非華裔少數族裔人口上升了31.2%,他們居住在不同地區,南亞裔人士當中,超過70%印度人居住在九龍及香港島,近半數尼泊爾人居於九龍,主要是油尖旺區,近半數的巴基斯坦人則住在新界,而當中以元朗及葵青區人數較多。本會位於祖堯邨的賽馬會南葵涌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下稱:中心)一直以來為南亞裔兒童、青年及家庭提供服務,協助他們融入社區,發展潛能。
Yasmin,香港人,巴基斯坦籍少女,今年21歲,家住荔景邨,三歲隨母親來港,父親年青時來到香港打拼,一個男人打工養活一家幾口,生活簡樸。好多人會問,為什麼要來港?因為香港讓人感覺安全,孩子的教育、工作和發展機會都較多。這再簡單不過的道理讓不少人們在世界上尋找「家」。 Yasmin小時候常在公園玩,中心社工讓她進中心玩。因為不懂中文,功課上不是問樓下的保安姐姐,就是問中心社工,後來更參加中心功課輔導班。現在Yasmin學有所成,也回到中心做功課輔導班,協助其他南亞裔孩子學好中文。
說到中文,確是南亞裔朋友面對的難題。他們本身已在學習家鄉的幾種語言,學習英語上掌握很好,但學習中文就困難重重,亦因此限制了他們在香港的發展。Yasmin在教育局指定支援非華語學生的學校讀書,中文課程預設了很低的學習水平,到中六時會考英國認可的GCSE課程,最高成績也只是小三左右的中文水平。老師告訴同學大學是認可GCSE課程的,但當中六考試過後,Yasmin發現大學並不認可,Yasmin和幾位同學到幾間大學理論,職員的一句「不認可」恍忽告訴她多年來她被那個教育制度騙了。那時是她第一次感到中文為她帶來問題。終於找到公開大學讀英文的遙距課程,她的兩個哥哥和幾位同學也是讀這個課程,其他同學則沒有升學。
本會賽馬會南葵涌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註冊社工 Maggie表示,其實Yasmin的中文已算很好,能夠與人交流,其他華語同學亦因為她英文好而喜歡和她一起學習,互相教授中英語,被歧視的經歷很少。加上Yasmin本身性格樂觀勇敢,即使在中文上遇到困難,也會努力前進。事實上有很多南亞裔青年因為中文不好,或因為同學們的取笑和歧視而無心學習,甚至誤入歧途。Yasmin的侄女曾經因為同班華語同學叫老師不要用英語教學,說這裡是香港,不是巴基斯坦的說話而激怒。老師也會在所有同學面前說南亞裔同學不讀書就要做保安,中文不好上不到大學等侮辱性的說話。校園的尊重文化未有建立,教南亞裔年青人如何自處?Yasmin哥哥也曾經歷歧視。哥哥現在是英語老師,找工作時,公司打電話來知道是巴基斯坦人就立即收線。 面對這些歧視,Yasmin會怎辦?雖然氣憤,但會選擇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不明白,衝突只會讓他們更不喜歡南亞裔人士,平靜能讓他們思考,希望以尊重換來尊重。Yasmin希望透過做義工回饋社會,也希望人們不要說她不是香港人,因為從小在香港長大的她已和香港人無異。
對其他種族的不理解讓人們有這些不合理的行為,Maggie認為一切應該由理解開始。剛開始服務時也需要時間去摸索他們的文化、生活作息、宗教和喜好等,只要尊重,他們很樂意讓你認識更多,這亦讓社工能夠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服務。現時中心在生活、學習和就業上提供支援,另外亦舉辦活動讓他們認識香港文化、發展潛能,並不時舉辦共融活動和到學校舉辦講座,讓華裔和南亞裔兒童和年青人互相認識和欣賞。服務南亞裔朋友十年,Maggie最深刻的是他們的熱情、好奇心和願意分享,最希望是香港人和少數族裔不分彼此,所有小朋友年青人都擁有同等機會、發揮所長,最重要的是,南亞裔朋友不只是服務受惠者,他們是一起建立共融社區的伙伴。
推動社會共融
2014年4月4日,報章報導一名18歲巴基斯坦籍少女因情困在學校附近唐樓危坐天台,後來失足墮樓,少女曾一度抓實欄河,但氣力不足終墮斃。情困的背後,報章指出她的母親是單親媽媽,需要獨力照顧三個孩子,家住深水埗劏房,少女亦曾向媽媽表示在學校受到欺凌而不獲跟進,校方表示無相關資料,而事件中警方需要派出巴籍探員以助溝通。雖然報導內容簡短,但已反映了這個家庭在香港生活上面對的語言溝通、經濟、教育和融入上的困難。看似平常的一篇報導,向我們揭示了少數族裔在香港生活的孤立。由Yasmin和Maggie的分享和多年來的社會討論,我們知道這只是冰山一角。我們不禁問道,如果這個家庭有足夠支援,如果這位少女在學校被接納,在有困難前得到支援,對生命有目標,會因為情困而尋死?結果會是一樣嗎?
本會呼籲社會大眾能夠了解並尊重不同背景或狀況如少數族裔、內地新移民、貧窮、不同性傾向、有特殊教育需要和精神健康等問題的兒童、青年和家庭,政府應加強在政策上的協助,讓所有人都能夠得到平等機會,健康成長及生活,發揮潛能,共同營造共融社區。這正是人口政策除經濟及勞動力發展外要重視的社會議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