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2021 年 4 月 16 日)過去一年多,2019 冠狀病毒疫情持續,經濟環境轉差,社會問題逐漸浮現。在抗疫新常態下,社會各階層都受到影響。兒童亦不例外,無論在學習、社交、情緒上都遇到不同的挑戰。本會一直關注本港兒童的快樂狀況,分別於 2008、2016 至 2019 年進行了相關的調查。本年度的調查以「希望感」為主題,探討現時香港兒童的希望感及其與快樂程度的關係,以及了解他們對未來的目標、規劃、信心和感受。有關調查於本年 2 月 22 日至 3 月 17 日以網上問卷及電話訪問形式進行,調查對象為本會 6 至 17 歲的會員。最後收回 755 名兒童的有效回覆。有關研究結果今天發布。
調查結果顯示,兒童的快樂程度下降,平均分為 6.94。研究及發展經理趙振雄先生表示,與 2016至 2019 年的結果比較,兒童快樂的平均分首次跌破 7 分,整體兒童的快樂程度首次離開「快樂」的區間。他又指,兒童的社交受到負面影響,約四成兒童有時/經常覺得孤獨;逾四成兒童表示在過去一個月從來沒有/甚少與朋友親身見面;若以時常/經常作計算,沒有頻密聯繫朋友及只會用一種方式頻密聯繫朋友的兒童都約有三成。他分析指,單純以文字訊息與朋友聯繫的兒童,孤獨感不會明顯減少;以越多種方法與朋友聯繫,孤獨感越低,希望感越高。
調查發現,疫情對兒童的負面影響持續。過去一年,接近四成兒童曾遇到重大困擾或情緒波動,他們主要遇到有關學習、社交及家庭方面的困難。有遇到重大困難的兒童當中,約三成半未有主動找人傾訴或幫助,亦有一成多的受訪兒童認為在重大困擾或情緒波動時,沒有可以傾訴或求助的對象。另外,疫情持續一年多以來,仍有 17.9%的兒童表示網上學習配套不足(例如電腦、網絡、適當的家庭環境);有六成多的兒童表示家庭經濟收入因疫情而減少。
對於社會環境包括經濟、政治、社會現況和前景的看法,兒童普遍評分較低,顯示他們對社會現況感到不滿意,對社會前景亦缺乏信心。有長遠生活目標的兒童中,有 19.7%的兒童選擇「移民到外地」為目標之一(研究摘要,表 16)。另一方面,調查結果顯示,有 46.5%的兒童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有些希望或很有希望,分別有約七成和四成的兒童有訂立短期和長期生活目標。個人能力和效能感對希望感的影響最大,而感到希望越大的兒童亦較為快樂。綜觀整體兒童對未來一年的感受亦偏向正面,惟本會發現,個別群組包括領取綜緩的家庭的兒童及 15 至 17 歲的青少年面對更多困難,快樂程度較低而孤獨感較高,他們對前景的信心亦較低。在疫情持續的狀況下,這些群組對支援服務及措施的需求會更大。
總幹事陳健雄先生提出以下建議:1)家長、學校及政府應共同着力提升兒童的快樂感和希望感。家長應與子女一起探討對未來,加強情感支援,以助子女向自己的目標邁進;學校可提供多元化的實踐平台讓學童試煉,培養兒童達成目標的信心和能力;政府應着力推動跨專業合作促進兒童的精神健康;並投放資源作政策創新研究及服務,提升兒童對未來的希望感;2)在關注情緒受困擾的兒童,鼓勵兒童的求助行為方面,可從以下著手:推行校本的朋輩輔導、加強青少年網上輔導服務及着力推廣社區關懷;3)鼓勵兒童不單以社交媒體文字訊息交流,嘗試主動致電慰問朋友,表達關心,以多種方法維持社交連繫;4)關注停課對兒童的影響,在復課時關注學生適應校園生活的情況及情緒和行為上的轉變,以助他們恢復校園生活;5)政府盡快落實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的措施以紓解各階層家庭的經濟困難,並設立失業援助金及提供津貼予兒童和青少年以幫助基層家庭。而社會各界在為基層提供物資支援時可加上關懷訊息,增強基層的社區連繫和支援網絡;6)政府正視和聆聽青少年對社會發展的關注和期盼,在施政時納入青少年的意見;積極在社區青少年服務及職前訓練注入生涯發展的元素,提供適切支援,以助青少年訂立及達成長遠生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