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oys' & Girls' Club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
26 MARCH, 2021

同志青年及其家長精神健康研究發布會

(香港 - 2021年3月24日)親子關係的建立與維繫,在乎雙方的溝通、聆聽和支持。同志青年向父母透露自己的性傾向需要很大的勇氣,而家長亦需要時間去接受,雙方都存在一定的擔憂與心理壓力。蒙凱瑟克基金贊助,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性小眾研究計劃合作,進行一項關於同志青年及其家長精神健康的研究,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和需要。

有關研究調查分為兩部分,包括18至35歲香港同志青年於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期間進行的網上問卷,以及香港同志青年家長於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間進行的問卷。最後獲551名受訪同志青年及146名受訪同志青年家長的有效回覆。有關研究結果今天發布。

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助理教授和性小眾研究計劃創辦總監孫耀東博士、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系主任及助理教授陳俊豪博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社會政策學系博士候選人黃妙賢女士指出是次研究發現「出櫃」對同志的父母和同志青年同樣重要;而接納子女性傾向對父母和同志青年的精神健康,均有正面影響。

以下是研究的重點發現:

「出櫃」對同志的父母和同志子女都是重要,但「出櫃」對家長來說是一個挑戰

調查結果顯示,有71%和50%的同志青年受訪者表示,得到母親和父親的接納,對他們來說,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大部分受訪家長(82.1%)希望子女向他們透露自己的性傾向;14.5%對此態度複雜矛盾;只有3.4%受訪家長不希望孩子向他們「出櫃」。

不過,接近一半受訪家長(45.1%)表示,當孩子向他們「出櫃」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不接受或完全不接受,33.8%表示自己的第一反應是中立,只有21.2%受訪家長的第一反應是接受或完全接受。

有多於三分之一受訪家長(35.2%)對孩子的性傾向產生中等至高程度的擔心情緒,例如擔心孩子遇到歧視;擔心自己因為孩子的性傾向而遇到負面對待;以及與家庭責任有關的憂慮。另外,亦有超過一半的受訪家長曾經因為孩子的性傾向,而感到絕望(55.2%)和自我責備(64.4%),16.6%曾因孩子的性傾向有過自殺念頭,4.2%更曾試圖自殺。研究團隊發現家長對孩子性傾向持負面態度,傾向承受較高程度的抑鬱和焦慮徵狀。研究團隊指出,對比起自身因為孩子的性傾向而遭受負面對待,家長更為擔心孩子因性傾向受到歧視及負面影響。家長之所以有這些擔心,或建基於他們認為社會普遍對同志並不友善。

對同志子女的正面及負面對待同時存在

父母對同志子女的回應顯得複雜,正面和負面的對待同時存在。相當大比例的受訪家長(67.6%)表示,他們曾因為孩子的性傾向,對孩子作出負面回應或行為,部分家長更會採取極端的負面對待。最常見的負面對待為以下三項:1. 提醒子女注意言行或形象(41.3%);鼓勵子女進入異性戀關係(29.6%);3. 在子女面前哭(20.1%)。

大部分受訪家長(81.9%)表示,他們對身為同志的子女作出過一些正面回應或行為,包括:1. 表示尊重子女他們的決定(76.9%);2. 歡迎子女的伴侶來到家中(57.6%);3. 支持子女參加同志相關的活動或行動(46.2%);4. 在家庭中談論有關同志的事情(42.3%)。

家長隨時間變得更接受子女的性條傾向,這份接納需要時間和努力

與子女第一次向受訪家長透露性傾向時相比,家長現在對子女性傾向態度有所改變。接近一半(49.6%)的受訪家長表示,現在他們對子女性傾向的態度變得較為接受。而28.6%受訪家長對子女性傾向的態度不變,維持不接受或中立態度;20.3%受訪家長則保持對子女性傾向的接受態度;只有1.5%受訪者對子女性傾向的態度變得更為不接受。 

有46.2%家長表示希望或非常希望認識其他擁有同志孩子的家長,42%則表示希望或非常希望認識其他同志青年,反映家長希望透過認識其他擁有同志孩子的家長及同志青年,從中得到經驗及支持。

接納孩子性傾向,對家長和同志孩子的心理健康均有正面影響 

青年調查結果顯示,三分一受訪者(33.9%)在受訪的過去兩個星期,出現中等至嚴重程度的抑鬱情況;接近一半青年(48.9%)表示對生活不滿意;五分一青年(19.5%)曾想過要自殺。而受訪家長中,則有13.8%及13.1%現時正出現中等至嚴重程度的抑鬱及焦慮徵狀。

家長調查發現,相比對子女性傾向持接受、非常接受或中立態度的家長,不接受或非常不接受子女性傾向的受訪家長,普遍出現較高程度的抑鬱和焦慮徵狀。而同志青年調查發現,家長對受訪同志青年的性傾向態度愈正面、接納程度愈高,同志青年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普遍愈高。

香港小童群益會服務總監(黃大仙)鍾偉群女士及「性向無限計劃」計劃主任周峻任先生指出研究結果印證前線服務的觀察。鍾女士指出同志青少年及家長同樣面對社會的負面標籤,面對不少掙扎,影響到情緒及精神健康。父母要接納子女不同的性傾向,並不容易。但研究顯示,通過坦誠溝通和了解,親子間往往能夠打破因性向而來的隔膜。

團隊建議1)同志家長當遇到子女出櫃,可接納自己當下的情緒反應,讓自己有時間消化。同時,讓子女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愛是無條件的。如有需要,可以尋求社工協助。2)此外,團隊建議學校在家長教育和學校性教育中,應強化性傾向及性別認同,建立年青人及家長能接納及承載家人的差異。3)對政府的建議,希望社會福利署能提供資助支援同志青少年及家長精神健康的服務,以及推動公眾認識及接納不同性傾向及性別認同人士。


「性向無限計劃」與香港中文大學性小眾研究計劃合作,進行同志青年及其家長精神健康研究。

同志青年家長劉先生(右)分享他得悉兒子性傾向後的心路歷程。 

團隊冀政府能提供資助支援同志青少年及家長精神健康的服務,並推動公眾教育。 

 

 

  

 








share:
Top
Donate now Donat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