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童群益會本著「培育新一代 攜手創未來」的宗旨,致力為兒童及青少年營造有利成長的社會環境。香港正步入後疫情時代,社會環境開始迎來曙光,但各界仍深受疫情帶來的打擊,在經濟、民生以至身心健康上都需要得到支援。就行政長官即將發表的『2021年施政報告』,本會期望政府以大刀闊斧的決心,全力協助弱勢社群走出疫情的困境。
1. 支援基層及處於不利環境的兒童
1.1. 推動社區為本的電子學習支援
疫情下,面授課堂及電子學習模式雙軌並行,令學生使用電子裝置的普及程度大大提升惟基層學生及其家長的數碼能力仍比一般家庭落後很多,面對較大壓力。在學習模式逐漸轉型之際,本會建議政府應及早部署收窄數碼鴻溝的策略,持續支援基層家庭的網上學習配套。本會建議政府根據過往「上網學習支援計劃」的經驗,推行社區為本的電子學習支援,在社區內設立電子學習中心。中心除了支援學生添置電子器材及技術支援之外,亦能加強學童及其家長的數碼能力與素養,建立社區互助網絡。長遠而言,社區電子學習中心更能配合政府推動資訊科技發展的策略,為數碼能力落後的弱勢群組提供使用資訊科技的設施及資源。
1.2. 加強疫情下的扶貧工作
經歷超過一年半的疫情,不少低收入家庭仍面對失業、工時不足、被逼放無薪假的困境。可是,政府依舊以小修小補的形式支援生活困苦的基層人士,例如 : 放寬綜援及在職家庭津貼申請,以及推出貸款計劃等。事實上社會仍有不少基層勞工無法受惠於新措施,生活仍是捉襟見肘。本會促請政府重新考慮設立失業援助金,為短暫失業、開工不足、綜援安全網外的基層家庭發放現金資助,並配合短中期扶貧措施,包括增加短期及長期、行業為本的職位,以及相關職業培訓,以協助低技術工人應付在後疫情時代下經濟轉型所帶來的困境。
1.3. 設立直接到位的學生課外活動學習券
基層學生一直受家庭的經濟壓力影響而無法參加課外活動,在緊拙的經濟條件下,他們寧可選擇報讀補習班而放棄發展長期個人興趣。現時政府的做法是直接資助學校,鼓勵學生參加學校提供的課外活動,但多間機構進行的調查都指出,超過一半的受訪基層家庭未能負擔課外活動的費用。為使學生能夠直接受惠,本會建議政府設立學習券,每年小額資助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及興趣班,鼓勵學生自行探索適合自己的活動以及培養長期興趣。
1.4. 增加基層兒童的醫療服務
醫療服務一向需求甚殷,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過長,私家醫院醫療服務費用昂貴,導致基層兒童較難得到適切的醫療支援,對他們的健康及成長造成極大的影響。為了確保每位兒童得到及時的診斷與治療,本會期望政府能加強兒童醫療服務的資源,為基層兒童提供更合適的服務,包括:(1)發放定期津貼的「兒童醫療券」,資助兒童到區內私家診所求診;(2)擴展牙科保健服務至中學生,以及提供更多不同範疇的牙科治療服務;(3)在陸續開展的地區康健中心加入針對兒童的預防性醫療服務,助兒童健康成長。
1.5. 增撥資源予各類學前康復服務
政府近年重點放在推動「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零輪候」目標上,本會期望政府對各類學前康復服務的需求一視同仁,增加提供額外資源,以免錯過及早介入的黃金期及浪費學前階段的訓練成效,建議包括:(1)增加幼兒學校兼收服務及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配套,尤其是增加專業醫療人手及學位社工的人手比例;(2)透過類似醫療券方式,資助正在輪候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評估服務的幼兒,盡早在認可機構接受評估服務,縮短兒童輪候評估服務的時間;(3)盡快為有特殊需要的幼稚園學童訂定升讀小一的銜接和支援服務,幫助他們順利融入小學的學習生活,以減輕家長的壓力。
1.6. 增撥學前教育服務資源
政府應盡快將「在學前單位提供社工服務先導計劃」納入恒常化,並提供足夠人力和資源覆蓋所有幼稚園和幼兒學校的需求。長全日制幼稚園一直肩負支援基層家庭及幼兒需要,對長工時家長尤顯重要。本會建議政府儘速恢復長全日制幼兒學校的規劃,在新發展區提供更多長全日制幼兒學校,並在校內附設延長時間服務,為雙職家庭及有特別需要家庭提供照顧服務,讓幼兒留在校內繼續接受服務,家長亦可安心工作。
2. 保護兒童免受傷害
2.1. 設立強制舉報虐兒機制及確保配套到位
保護兒童是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多個界別攜手合作,及早識別潛在的虐兒個案及提供支援。訂立強制舉報虐兒機制涉及繁複的法例草擬及政策制定程序,故本會促請政府實踐政策溝通、配套、完善機制程序,包括:(1)延長業界諮詢期,展開廣泛及深入的業界諮詢;(2)根據去年修訂的《保護兒童免受虐待—多專業合作程序指引》,進一步促進跨部門、跨界別及跨專業的協作和溝通;(3)為業界提供足夠的訓練和資源配套,提升機構、學校、專業人士的敏銳度和判斷力,令前線工作人員掌握及早識別、及早介入的知識技巧,讓他們熟悉通報機制與執行程序;(4)制定清晰可行的預防虐兒執行指引,讓各前線工作人員能更有信心及有效地行使法定責任。
2.2. 確立完善保護兒童機制與服務
要確保兒童能真正受到保護,不受任何形式的傷害,政府須確立完善的保護兒童機制,由預防、補救、支援等服務作出全面檢討,包括:(1)建立統一的虐兒個案資料庫,包括為相關專業界別提供一個數據共享平台,促進個案分析及跨界別協作;(2)增加幼兒照顧服務及家長支援服務,透過加强社區對有需要嬰幼兒家庭的服務支援,讓家長在家庭及工作上取得平衡,避免將壓力及負面情緒轉嫁至孩童;(3)檢討及修補機制漏洞,賦予委員會法定權力及約束力,以加快現有的檢討進度,以及監察政府的工作。
3. 促進情緒及精神健康
3.1. 建立有系統的精神健康支援網絡
為了填補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的缺口,政府投放不少資源以推動相關服務計劃,亦在去年施政報告進一步資助非政府機構,但對服務使用者而言,服務計劃有時限及分散在不同的社福機構,在使用服務及建立長期關係方面都有不少困難。本會建議除了持續投放資源以推動創新服務之外,亦需要統整一個全面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系統,為現有的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建立資訊平台,協助有需要的兒童及其家長尋找適切的支援與服務,以及加強跨界別的協調及溝通,令服務對象更容易得到不同階段的支援。
4. 推動青少年多元發展
4.1. 增加兒童及青年公共參與的渠道
本會在今年進行的「兒童快樂調查」中發現兒童快樂的平均分首次跌破 7 分,兒童對於社會環境的評分亦普遍較低。但對於自己的未來,他們仍然抱有希望,而本會前線工作的經驗亦反映出不少青少年期望在社會事務上擁有更大的參與和討論空間。本會期望政府能夠為青少年增加更多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包括加強與非政府機構、地區組織及關注組的協作,籌備更多地區活動以聆聽兒童及青少年的聲音,了解他們對社會的期望及需要;善用網絡的媒體及網上討論區,設立網上議政平台,提供更多線上線下的議政機會,讓青少年有更多渠道與政府官員進行互動交流,令他們的聲音被傾聽。
4.2. 提供多元出路以協助青年發展職業志向
疫情時期失業率高企,令欠缺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面對更嚴峻的就業挑戰。根據政府截至五月的數據,去年增設的三萬個職位中仍有約一萬個職位懸空。本會建議政府加快招聘速度,並持續為青年人提供可長遠發展的職位,協助他們的職涯發展。在志向培育及就業發展上,政府應提供多元化的支援服務,積極在社區青少年服務及職前訓練注入生涯發展的元素;提供孕育青少年創業的環境及資源,包括在現有職業培訓計劃中加入創業的相關培訓、為有志創業的青年提供經濟資助﹔以及資助社福機構提供工作機會、培訓及創業諮詢,協助青少年開創多元出路。
5. 培養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均衡發展
5.1. 加速全面禁止電子煙及新型吸煙產品的立法工作
立法會《2019年吸煙(公眾衞生)(修訂)條例草案》的工作進展緩慢,本會促請政府加強推進立法工作,向立法會議員進行遊說,盡快全面禁止電子煙、加熱煙及新興煙草產品在本港進口、製造、售賣、分發及宣傳。本會強調所有電子煙及其他新興煙草產品都對人體有害,社會各界人士勿低估其禍害,必須以全禁的策略阻止青少年接觸電子煙。為保障兒童及青少年健康,本會促請政府及立法會盡早達成一致的取態,在今屆任期內通過法案。
5.2. 完善運動普及化的社區配套
奧運盛事令香港重拾運動風氣,惟香港運動場地與設施供不應求,質素參差,令許多青少年無法參與運動。本會建議政府推動運動普及化的重要一環,就是在硬件配套及社區支援上投放更多的資源,包括盡快增加體育設施用地,以確保運動場地的供應符合《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的比例需求;為現有預約場地系統安排分流,優先讓學校、社區青少年服務中心等預約特定時間的場地。長遠而言,政府需要重新檢視各地區對運動場地的需求,考慮修改多年未修訂的體育場地規劃標準與準則,令社區配套足以應付當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