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陰霾 活出彩虹
笑看心路歷程 共建平等社會
無助、無望、無援、心灰淚流,是許多抑鬱症或相關情緒病患者的寫照,被世界遺棄的孤獨感是尋求理解的呼喚。早前本會舉辦了「活出彩虹」書冊發佈會,兩位過來人、書中主人翁阿玲和Candy均有出席,並作分享,她們表示:「回想過去的日子,現在真的走出困境,活出彩虹。」
兩位媽媽當年同樣面對產後抑鬱症,在連對情緒病也不甚認識的情況下,情緒變得越來越差。「當時每天都想殺死孩子。有次次子哭,我打了他56巴掌。幼女亦不能幸免,有次洗澡時哭鬧,我把她的頭浸到水中,讓她無法呼吸。」阿玲回想她以藥物麻醉自己那段日子所作的夷所思的行為。本來和丈夫的恩愛關係在次子出生後改變,兩人因為照顧孩子而起爭執,互相推卸責任。細女出生後情況變本加厲,阿玲更發現丈夫有外遇。結果阿玲憤而離婚,獨力養育三個孩子,情緒問題更加嚴重。在一次健康院檢查中,阿玲證實患有 產後抑鬱症,服藥治療對她起不了作用,最後即踏上濫藥之路。有一次她用藥過量被送到醫院精神科,幾天後神智才清醒過來,那時才驚醒是時候要回到原來的生活。其後,阿玲參加了本會的「活出彩虹」計劃,有同路人互相支持,同時透過社工指導和親子活動學懂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學會互相體諒。一路走來,阿玲發覺孩子是她的守護天使,一直默默支持她,而且懂得努力讀書和分擔家務,令她感到安慰。
同樣,Candy也曾患上產後抑鬱症。在女兒出生後,她獨力在內地照顧孩子,感到孤立無援,慢慢地情緒開始失控。就如女兒把食物掉在地上也會引起她暴跳如雷,大打一頓。Candy憶述:「我實在控制不到自己的情緒,我心裡仍然愛惜她,不然怎會在事後痛哭起來,責怪自己呢?」在香港的丈夫每星期會到來探望,也只以為女兒的瘀傷是小事,就像一般媽媽教導所造成一樣,並沒大礙。直至有一次和丈夫發生衝突, Candy大怒之下拿著菜刀揚言要砍他,警方介入並把她送往醫院檢查時,Candy的產後抑鬱症終被診斷出來。期後,Candy在丈夫的支持下參與本會的「活出彩虹」計劃,除了希望學懂怎樣管教孩子,讓孩子不要步自己後塵,也積極改善和女兒的關係。現在的Candy最享受和女兒手挽手和說悄悄話,這些都是以往不敢想像的親密關係。
在不熟識的人面前分享自己患病的經歷,阿玲和Candy雖禁不住淚水,但仍然能客觀地訴說和反思自己的人生,這是多年來對過去和對自己的坦誠、接納和努力改變,也是孩子、其他同路人和支援者用心守護的結果。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情緒病日漸普遍,而受情緒病困擾的家長更需要面對照顧和管教子女的重任。社會上有不少人與阿玲和Candy一樣,因不認識情緒病而未能及時尋求協助或接受支援,直到情緒失控和崩潰的時候才面對現實,極有可能釀成悲劇。「活出彩虹」計劃透過家長小組、兒童小組、義工服務、親子工作坊及家庭活動等途徑作介入,助參加者擴闊社交圈子,提升他們的家庭功能,以及改善親子關係,從而促進他們的個人成長,同時推動區內青年服務弱勢社群,關注精神健康的重要。
《活出彩虹》記載著家長們走出陰霾,笑迎彩虹的心路歷程。我們期望透過書中故事,讓社會人事能對抑鬱症及相關情緒病有更多的了解,對病患家庭及其子女面對的處境多加關注、接納及支援,並建立平等尊重的社會氣氛,讓有需要的家庭得到支持。
|